“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12 06:07:01

“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

[摘 要]“一带一路”是指通过在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贸易、科学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带动区域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其具体实施对中国来说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在“走出去”环节中,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企业的“走出去”面临哪些问题,企业如何成功地“走出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政策式投资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46.164

1 研究背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开创性重大倡议,该计划致力于构建囊括欧亚大陆的区域合作体系。进而开展和深化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格局。“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对中国来说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部分。“引进来”是指将能源、资源、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引进中国,刺激国内的生产力发展;“走出去”则主要指让中国的企业走向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发展全球战略。在“走出去”这一环节中,企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将起到最活跃和最实际的作用。

2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走出去”战略实施的规模主要体现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近年来,中国企业逐渐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度。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078.4亿美元;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160亿元,已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而仅在2015年前7个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就达到了6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其中,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达73.9亿美元,同比增长58.5%。但相对于经济体量,从比例看来对外投资仍然不高,未来潜力巨大。

2.2 存在的问题

2.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2013年数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行业所占比例前五位,依次为租赁和商贸服务业25.1%、采矿业23%、金融业14%、批发和零售业13.6%、制造业6.7%。可见有52.7%的对外投资在以租赁和商贸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主的服务业,但事实上却以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项目仍然局限在较低层次的贸易、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而在如今全球迅速兴起的金融服务业、高端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网络通信、公共媒体等所占的比例却较低。

同时数据表明,这52.7%的服务业对外投资多集中在中国香港,鉴于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特殊关系,若不考虑这一部分,那么当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多为涉及能源、矿产的大型资源开发项目。如缅甸中缅原油码头、拉斯邦巴斯铜矿等。而制造业作为我国的强势产业,却在对外投资中仅占6.7%,且多为初级加工制造业,投资的目的仅限于进行落后产业的转移,谋求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其产业附加值低。

2.2.2 对外投资模式问题

当前我国的对外投资,多以政策式的模式实现。企业多依靠政府获取项目而忽视自身运作对外的发展战略和投资计划。政府主导双边主要大型项目的立项和建设,而企业则仅在立项、占地、规划等完成之后负责具体的承建和运营。这种形式属于国家指定的定向对外投资承包,不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企业在其中并非扮演核心角色,会导致工程效率下降、与当地民众产生摩擦、企业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等一系列问题。

2.2.3 对外投资区域分布问题

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5位国家或地区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美国、澳大利亚、英属维尔京群岛。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中国香港占据了流量总额的58.3%,而居第二名的开曼群岛仅占8.6%。2013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5位的国家或地区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澳大利亚。其中中国香港占据了存量总额的57.1%,第二位的开曼群岛仅占6.4%。可见,我国对外投资有超过一半以上位于香港,而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比例却很低。这揭示了我国海外投资总量虽大,区域分布却不合理,香港的特殊地位吸引了过多的企业投资,而位于“一带一路”范围内的众多亚洲其他国家却被忽视。

2.2.4 企业性质比例问题

2013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国有企业占43.9%,非国有企业占56.1;而在5434亿美元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5.2%,非国有企业占比44.8%,较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额度占比不断扩大,但国有企业仍占据半壁江山。

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与政策式的海外投资模式有关。虽然例如华为、海尔的非国有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非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中仍处于弱势。“一带一路”的区域共同繁荣需要更多的非国有企业来活跃市场。

2.2.5 选择和开拓市场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首先是促进区域内国家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各种加工制造业、商贸服务业、建筑业、金融业等得以发展。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来选择市场进入,目标市场信息来源的渠道、海外战略的方案设计、时机的把握对国内企业成功选择和开拓市场都是严峻的挑战。

2.2.6 “走出去”后如何“融进去”的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覆盖欧亚大陆数十个国家,“走出去”的企业对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进行独立分析,才可以在“走出去”的基础上“融进去”。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同会导致当地人民需求水平和结构的不同、产业规模和结构的不同。第二,政治制度的不同往往意味着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同和国家政策的制定特点不同,这会影响企业对其投资时的方案设计和市场决策。此外,还应考虑战争、政局动荡等不安定因素。第三,生态环境应当引起特别是以能源、矿产开发为主的中国企业的格外重视。不能因生态环境遭破坏而得到相应赔偿经常会导致民众的强烈抗议,如中国在缅甸的密松水电站项目。第四,海外投资中,对当地法律法规和一些国际通用的规章制度的充分熟悉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会计信息审核、市场监管惩处条例等关键方面。第五,的问题使企业“走出去”必须注意产品设计和品牌塑造不能违背当地的,派出工作人员无意的行为可能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为企业的融入带来巨大的障碍。第六,民俗习惯包括饮食、服饰、作息、节庆、婚嫁、丧葬等多方面的差异,既会限制企业产品设计,又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创意和盈利点。同时对于民俗习惯的重视很有益于企业博得当地人民的好感。

2.2.7 人才问题和资本项目管制

当前,我国企业多数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规划部门,缺乏此方面的专业人才。企业推进“走出去”战略,还需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此外,我国资本管制水平仍较高,资本项目仍然比较封闭,这对企业“走出去”形成了一些障碍,但资本管制呈现出逐渐放松的趋势。

3 结 论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区域国家与地区的共同繁荣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平台,而在推进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是重中之重。在全面认识我国对外投资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地意识到当前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瓶颈以及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可以帮助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充分地活跃区域市场,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宋荣华,郝耀华.“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J].中国投资,2015(1).

[2]孙海燕,黄蕊.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相关实践看“一带一路”公共外交[J].公共外交季刊,2014(7).

[3]刘秋萍.“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点[J].人力资源开发,2015(3).

[4]刘泉.出国展览助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策略探讨[J].中国市场,2015(13).

[5]马贵.国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本土化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15(12).

[6]田惠敏,田天,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5(21).

上一篇:压力管道在线检测应用新型无损检测技术的分析 下一篇:吴江PPP模式下的人才服务供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