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12 05:43:52

怀柔区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是面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数量日益增多的现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维度对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形成原因,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原因 ;对策及建议

一、调研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小环境,它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加之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大,因而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导致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即“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为了能够了解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心理症结所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进行了怀柔区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活动。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此次调研,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农村中学初一学生进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

三、{查结果与分析

(一)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学习焦虑因子比较

在112份有效问卷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单亲家庭学生还是双亲家庭学生学习焦虑因子都非常高,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焦虑达到8分以上即强焦虑的为67%,双亲家庭学生为68%。这些学生对考试坏有明显的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的分数。单亲家庭没有学生的学习焦虑低于3分,而双亲家庭学生只有2%的人学习焦虑低于3分,这些学生学习不会受到困扰,能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造成学习强焦虑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1、这些学生生活在深山区,他们渴望走出大山,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因此他们格外重视学习成绩,过分的压力带来了过度的焦虑。2、家长教育知识有限,他们只关注孩子的成绩。3、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很多老师在应试的大背景下,依然将成绩视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

(二)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对人焦虑因子比较

在对人焦虑因子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焦虑程度强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双亲家庭学生,达到了22%,这部分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退缩回避。而双亲家庭学生40%的人在与人交往中都热情大方,容易结交朋友。

这一结果与单亲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密不可分。在农村,单亲家庭往往会受到村民的关注,大家有意无意的议论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特别是有些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困难,这会令学生觉得自卑,害怕与人交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我是谁”成为他们思考的话题,而人际关系成为困扰他们的大问题。因为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引导,他们往往没有与人沟通的方法,加之自卑心理作祟,所以与人交往中,他们会呈现出很强的焦虑。

(三)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孤独倾向因子比较

在孤独倾向因子的比较中,单亲家庭学生的强焦虑明显高于双亲家庭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他们开始过多的关注自己,坚持自己的见解,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评价过高,造成其与人交往的期待过高,渴望受到欢迎,拥戴,但是当现实与愿望相反时,心灵产生极大的落空,因而产生孤单的感觉。评价过低,自卑心理导致其不愿与人交往,封闭自己,久而久之形成孤独。

2、家庭原因。任何心理问题的出现和形成,都会有其形成的家庭环境。(1)农村父母往往只关注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与父母沟通的意愿。(2)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和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隔代人之间缺少共同的话题。(3)有些父母会将离婚的怨气转嫁到孩子身上,疏远孩子。

3、学校的原因。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会无意中将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自己也会不自觉的与他人进行比较,而在比较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体验到挫败感,进而锁住自已的内心世界。

(四)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自责倾向因子比较

在自责倾向因子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自责倾向强的比例基本一致,比例不高,这些孩子常常怀疑自己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我们也会发现单亲家庭学生自责倾向弱的孩子所占比例高于双亲家庭。

这一状况反映了孩子的归因方式,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采用了外归因,这与他们的经历、感受以及社会的强化密不可分。家庭的解体令他们觉得痛苦,有些孩子产生了怨恨心理,而在社会交往中,很多人面对这些孩子的过失往往会指向他们的家庭状况,这在无意中也起到了强化作用。

(五)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过敏倾向因子比较

在过敏因子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无论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是双亲家庭的学生大都会有过敏倾向,只是程度适中,其中单亲家庭学生过敏倾向强的学生所占比例略高于双亲家庭学生。这些学生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

农村学生普遍敏感的现状源于青春期心理特点,他们处于心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中,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同伴的看法。农村学生对自己往往有很高的期待,但同时也有着很强的自卑,因此他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敏感。

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易敏感,因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

(六)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身体症状因子比较

身体症状因子强表现为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会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感到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如果焦虑是慢慢产生的,就会心神不定,心跳异常,脉搏混乱,想呕吐,食欲不振,肚子痛或失眠等等。通过这一因子的比较我们发现22%的离异家庭学生这种身体上的症状是比较明显的。

究其原因,单亲家庭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帮助和指导,也缺少朋友的帮助,所以更害怕,更担心不好的事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因为缺少了亲人关爱和帮助,会很焦虑,相应的身体症状自然就随着产生。

(七)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恐怖倾向因子比较

从表中看出,学生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强烈的恐怖倾向,单亲和双亲家庭学生的差异也不明显。

(八)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冲动倾向因子比较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等程度的冲动倾向中,单亲家庭学生要比双亲家庭学生高出23%。在强烈的冲动倾向中,单亲家庭的学生比双亲家庭学生高9%。这样的学生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

造成这一现象首先与单亲家庭学生孤独、焦虑等情绪密切相关,他们因为学习、人际关系焦虑,而父母不能给予帮助和疏导,同时他们又缺少同伴关怀、分享,因而会有冲动倾向,以排解焦虑等消极情绪。

其次与父母情绪控制能力密不可分。父母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敌对情绪,生活中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

四、教育对策及建议

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单亲状况下,父爱或母爱的缺损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甚至伤害,容易使这些未成年子女形成一些不良心理特征。因而学校、家庭、社区必须形成合力加强对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关爱和指导。

(一)家庭教育

1、榜样示范。启动孩子心中的智慧和道德资源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行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重在榜样示范,重在对孩子人格心灵的唤醒。单亲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要以宽容乐观的心态立身行事。

2、责任担当。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

3、宽严有度。在单亲家庭中,要有原则地对待孩子,不能一味溺爱,也不能简单粗暴。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素质、学校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物理心理环境等实现的。

1、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其工作水平,拓宽其工作渠道,丰富其工作形势,如利用心理课、心理小报等媒介加大对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关爱;运用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缓解压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通过心理咨询做好个别辅导。

2、班主任老师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确保班级氛围和谐安全。

(1)以爱育心。真教育就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动心灵。班主任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爱,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温暖。

(2)以课育心。班主任要组织好班级团体辅导课,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有效的沟通方式,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系统。

(3)以活动育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弱的单亲家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面对生活的积极心态。

(4)以细节育心。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班主任要建立成长档案,关注其情绪、感受、行为等变化,挖掘优势,积极引导;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解决,要做到勤观察,常提醒,多鼓励,促发展。

(5)借用外力。班主任要积极与任课老师沟通合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社^教育

社区能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为一体,有利于发挥三者的互促互动效应;有利于挖掘、协助和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为单亲家庭学生服务;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的育。

1、加强对单亲母亲(父亲)的心理关爱与指导。通过团体活动、个案咨询等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加强对单亲母亲(父亲)家庭教育的培训。开展系列社区讲座活动,指导其掌握相关子女教养技巧,改善亲子关系。

3、为单亲家庭孩子创造了健康成长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开展教育性、发展性的团体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青少年不 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 张开荆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杨全清

《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手册 》 杨忠健

《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 罗梅

上一篇:在绘本创作实践中挖掘学生心理成长的资源 下一篇: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