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及评价

时间:2022-06-11 09:54:1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及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独立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走进了大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由于它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有是也叫做“心理训练课”。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呈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活动课程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一)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以现代活动课程理论为依据,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生活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发展心理素质。

(二)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活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时,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以适应学生成长的多样性要求。

(三)主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得到启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认识的来源,找回个性的位置。实施活动时,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优势所在。

(四)互动性

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特点相仿,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理解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在平等协商对话中有效培养温暖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互相尊重、独立自主等人际关系和良好人格,发挥积极的双向互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动力效应。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点,课程评价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起始评价

课程起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所具有的前提条件,包括对学生能力、个性特点、各种优点和缺点、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类型等了解。其目的是把握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学习准备状态,进而确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起始评价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即评价老师设定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是否偏离总目标的方向。

(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实施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注重实施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正在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进行监控和评定,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偏离了教学目标,哪些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为课程的调整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三)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实施结果评价,是指在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结果评定,即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通常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或事先选定的检测等,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填写,然后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活动感受及行为变化状况`。评价方式有几种:(1)通过心理测试了解学生在实施课程后心理素质的变化;(2)对学生内省材料进行分析评定,例如可通过学生的学习体会、周记来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评定;(3)对学生参与心理课后发生的行为变化(如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进行评定。

总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应行为的改进上。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长期效果。为此,还可以进行追踪性评价,目的是了解教学效果是否持续,是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长期的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城中村学校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计算机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