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桦甸市平岗地区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标志

时间:2022-06-11 08:38:06

摘 要 阐述平岗地区金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及矿产地质特征,总结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对该地区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119-02

平岗地区金矿位于桦甸市白山镇一带,隶属于桦甸市白山镇管辖,距桦甸市白山镇东北方向约1 km,红石镇至白山镇有水泥路相通,白山镇经会全栈至二道沟与长春-大蒲柴省道相连。矿区位于夹皮沟金及多金属成矿带的南西端,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已知矿床(点)较多,是寻找金及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区域。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内地层较少,主要为太古代上壳岩残片,呈大小不等不规则状残存在TTG花岗岩中,西部和南部被新生代大椅山玄武岩覆盖。区域的东南部主要分布有第四纪晚更新世玄武岩,其岩性为南坪玄武岩;区域的中部主要分布有太古宙阜平期花岗岩,其岩性为白山镇片麻岩、会全栈片麻岩。区域内的主要分布有太古代上壳岩三合屯岩群批洲岩组和胜利屯岩组,其岩性为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新生代第四纪全新统,其岩性为现代河漫滩冲积、砂、砾、粉砂、粘土。

区域内构造主要见有褶皱、断裂构造。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其次为东西构造和南北向构造。断裂构造系统是热液金、银、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叠加在太古宙韧性剪切带内的韧性断裂构造对成矿更为有利。构造的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地区。

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以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最为强烈,燕山期亦有表现,上述岩浆的多期次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热液。区内岩浆岩以脉岩为主,早期为辉长岩—辉绿玢岩,普遍发育矿化蚀变,为成矿前期脉岩,直接构成赋矿围岩;后期为细晶闪长岩—闪长玢岩,赋存在成矿断裂内或旁侧,矿化蚀变较强,为成矿期脉岩,局部直接构成矿体,后期花岗细晶岩、花岗斑岩为成矿后脉岩,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概况

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宙中深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即三合屯岩群表壳岩组合。根据岩性组合、所处构造部位及变质作用特征进一步划分为胜利屯岩组(Smss)和批洲岩组(Smsp)。上述表壳岩一般呈不规则残片分布于变质深层侵入体中,西部和南部被新生代大椅山玄武岩覆盖。根据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三合屯岩群的形成年龄3000-34000Ma,属中太古宙晚期。另外,区内南部分布有晚更新世南坪组玄武岩,呈不整合分布于太古宙变质基底之上,或Ⅱ级阶地之上。岩石组合为气孔状玄武岩、拉斑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致密块状玄武岩。矿区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南北向断层,北东向、北西向断层,北西向转北东向强变形带。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以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最为强烈,燕山期亦有表现,上述岩浆的多期次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热液。区内岩浆岩以脉岩为主,早期为辉长岩—辉绿玢岩,普遍发育矿化蚀变,为成矿前期脉岩,直接构成赋矿围岩;后期为细晶闪长岩—闪长玢岩,赋存在成矿断裂内或旁侧,矿化蚀变较强,为成矿期脉岩,局部直接构成矿体,后期花岗细晶岩、花岗斑岩为成矿后脉岩,对矿体起破坏作用。(见图1)

2.2 矿体特征

矿区内共发现金矿化体2处,Ⅰ号金矿化体和Ⅱ号金矿化体。

2.2.1 Ⅰ号金矿化体

矿体赋存于会全栈片麻岩中产于近南北向张性构造带中。

矿体以金为主。矿体长约200米,宽约1米,透镜状,走向近南北,倾向北东,倾角55°。金品位0.45×10-6-0.73×10-6。

2.2.2 Ⅱ号金矿化体

矿化产于白山镇片麻岩与会全栈片麻岩的接触带内,呈透镜状,走向北东,倾向北东,倾角45°-65°。金品位0.32×10-6-0.57×10-6。

2.3 变质作用

区内的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广泛发育于上太古界夹皮沟岩群三道沟岩组和元古界红旗河组、达连沟组中,形成各种类型的变质岩。太古代变质岩相属于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元古界的变质相为绿片岩相。

区内的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育在断裂构造带及其附近,主要有碎裂岩、碎斑岩、碎粒岩、糜棱岩、千糜岩等。

3 成矿条件浅析

3.1 构造与矿产的关系

区内的矿产分布与矿床的形成,均受各种构造控制,矿体的形态和展布情况,也反应了构造的特征。

3.1.1 褶皱与矿产的关系

太古代变质基底内发育的早期韧性变形变质构造控制了本区多数矿产的形成和分布。加里东期、华力西期、燕山期的侵入岩沿韧性构造贯入,使两侧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

3.1.2 断裂与矿产的关系

区内矿床的形成,受北东40°压性结构面和北西355°扭性结构面控制。

3.2 地层与矿产的关系

对成矿有利的围岩在太古代地层中为会全栈片麻岩和白山镇片麻岩:前者受力后往往产生层间裂隙,使矿液沿其活动,沉淀后形成热液型裂隙充填矿床。后者受中酸性岩浆侵入,易形成热液型矿产。

3.3 岩浆岩与矿产的关系

现有资料表明,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侵入岩均与成矿关系较密切。加里东期各阶段中酸入体与Au、Ag、Cu、Pb、Zn、Fe、As、Sb、Mo等矿化关系较密切;而华力西期中酸入体与Au、Ag、Cu、Pb、Zn关系较密切;燕山期各阶段中酸入体与Fe、Cu、Pb、Zn、Fe、Mo、As、Sb、Au等矿化关系较密切;这一事实反映了各期中酸入岩的不同含矿性。

区内与矿化关系较密切的为中酸入体,各种岩性有其各自的矿化特点。加里东期的辉长岩—辉绿玢岩与Au、Cu、Fe、As矿化较为密切。华力西期和燕山期的花岗闪长岩—闪长玢岩与Au、Cu、Pb、Zn、Fe、Sb、Mo矿化较为密切,其中燕山期的闪长玢岩与Au、Ag、Cu、Pb、Zn、Fe矿化较为密切。总的看来,中酸性岩或偏中性的基性岩多与Au、Ag、Cu、Pb、Zn、Fe矿化有关。

3.4 围岩蚀变与矿产的关系

区内围岩蚀变种类较多,范围较广,并伴随着各种矿化现象,是寻找内生金属矿产的良好标志。现将几种主要蚀变分述如下。

3.4.1 片麻岩类岩石的蚀变

片麻岩类岩石经过蚀变产生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方解石化和黄铁矿化等。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是硅化、绢云母化,与这种蚀变相伴生的金属矿物主要是金矿、银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

3.4.2 中酸入岩的蚀变

这种岩石的蚀变主要是硅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电气石化等。与矿产有关的是硅化、绢云母化。

3.4.3 中酸性火山岩的蚀变

这类岩石包括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酸性火山岩往往具有硅化、黄铁矿化。中性火山岩和次安山岩普遍具青盘岩化。黄铁矿化与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关系密切,是火山活动末期的产物,与其伴生的矿化有金、银、铜和钼。因此,在一些黄铁矿化强烈的地区,可做为寻找金矿床和银矿床线索,亦应注意寻找斑岩型铜和钼矿床。

3.5 矿区化探异常特征

化探异常特征:

区内1/万土壤异常有TR1-TR6,其中TR1、TR2出现了北东向带状异常,异常套和较好,其余均为单峰异常。

TR1、TR2:在二条线上连续出现的北东向带状异常,Ag最高浓度分别为6.77PPb、7.80PPb。异常发育在平岗金矿床矿化带上。

4 找矿标志

矿区找矿标志为:

1)工作区内出露太古宙中深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是寻找矿床的有利部位。

2)工作区位于北北东向与东北向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是矿床形成的有利地段。

3)围岩蚀变是找矿的主要标志,特别是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的出现,可作为找矿的主要标志。

4)区内会全栈片麻岩地层与白山镇片麻岩地层的接触交带较发育,是寻找金矿床的有利部位。

5)土壤测量异常套和较好部位。

5 结束语

根据本区工作的成果看,区内找矿信息较多,但从对发现矿体的评价看,该区矿体规模较小,变化较大。因此,找到大、中型金矿体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如果加强控矿规律的研究,找到小而富、易于开采的矿体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金丕兴.吉林省东部山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产成矿预测报告[R].1992.

[3]吉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吉林省地质构造图说明书[R].1993.

[4]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研究院.吉林省桦甸市平岗地区金矿普查报告[R].2013.

上一篇: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与管理 下一篇:多频段均衡器的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