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几点随想

时间:2022-06-11 07:13:15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几点随想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都面向变化中的整个世界,因此,这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考虑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就必须采用以下几种有效教学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纵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它主要体现了以下特性:

(一)学科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而不是其它学科性活动。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其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它学科和其它领域的知识。

(二)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是“综合性”的学习。其“综合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字词句篇与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三)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践的方式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从实践的手段来看,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调查访问,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情感世界。

二、展开探究活动,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明确学习的目标还不够,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开展探究活动,这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

一项完整的探究活动,大致要经历“确定探究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这样四个阶段。

(一)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

学生不是因为语文课程的存在而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而是先要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因此,探究的主题设计要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探究的主题设计要注重来自学生的问题。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周围事物有一定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第一学段)、“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第二学段)、“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第三学段)、“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第四学段)。这为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指明了方向。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呢?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其探究主题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拓展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1)以学生的问题探究。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生命的壮歌》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是不是所有的动物在自己的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都会不顾一切地救孩子呢?”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争论不休,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动物妈妈和孩子”的探究主题。(2)抓课文的延伸点探究。如,在《海底世界》、《恐龙》的教学前,可确定《走近海洋》、《走近侏罗纪》语文综合性学习。

2.综合实践式。综合实践式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的综合联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这里的“问题”,一般是指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的大综合问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失衡、克隆技术、信息技术等。

我们在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时,除了要教给学生有关如何寻找主题的方法外,还必须考虑主题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究,能否引起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能否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方案

探究的主题一旦确定了下来,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对于综合性学习方案的制定,根据各学段学习的认知特点,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扶为主,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一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研究人员、研究目的、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研究结果内容。

(三)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

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部分,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下“三性”:

1.主体性。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访问、记录、参观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外界环境的主动性,通过感官、数学计算、科学知识、人际协商解决活动中的冲突,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生动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发现科学的结论。

2.合作性。综合性的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要有明确的分工,防止出现互相推诿、被动参与或惟我独尊的情况,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3.体验性。体验是探究性活动的重要活动方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需要面对现实生活,以独特的经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改造或重组,改造或重组已有知识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

探究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交流与分享的成果内容,不仅包括物化的研究报告、改革建议、图片资料等,还包括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内心体验,例如,在探究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克服困难后心里感受怎样,等等。另外,在交流与分享时,可以在某小组发言的基础上,其他同学可以对他的发言内容提出建议,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全班学生共同反思的过程。

上一篇:古诗教学初谈 下一篇:关于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