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雍正皇帝像

时间:2022-06-11 06:12:27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尊泥塑像,被认为是雍正皇帝本人的写真。此像脸较长,眉毛疏秀弯长,并且有一明显特点,就是在外侧约三分之一处有一块颜色特别淡的标志,眼睛较小但黑色眼球很有神采,双耳较大耳垂圆润,轮廓清晰,高鼻梁,大颧骨,双唇紧闭嘴角内收,唇上有稀疏胡须。头戴红缨绒帽,内穿杏黄色镶边蟒袍,外罩蓝色四凹如意云纹对襟褂,右手平放膝上,左手略翘起,拇指与食指结成环状,有木质如意可捅于环内,双腿叉开,穿青色皂靴,端坐于檀香木圈椅之上。虽然这尊泥塑像是清官旧藏之物,但与其他雍正画像相比,显得很年轻,没有那种常见的慈祥和蔼的老者气质。那么这尊泥像究竟是不是雍正皇帝本人的塑像呢?

胤稹做皇子时的塑像

这尊泥像在文物藏品账和《故宫一级文物藏品档案》(以下简称《档案》)上,都名为“雍正泥像”,但雍正泥像名称从何而来却没有记载,也没有人对此进行过认真的考证。《清世宗实录》卷一描述雍正皇帝“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丰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凝”。清代历朝《实录》中对皇帝体貌的记载不乏宣扬真命天子的奉承套话,不能完全为凭。然而这段描述与这尊泥像进行对照,确也吻合,比如泥像的鼻梁很高,而且耳朵也较大,眼睛虽小但很有神采等等。《档案》中虽然没有名称的来源,却有一段上世纪六十年代唐兰、杨伯达、步连生先生对这件文物的鉴定意见: “根据雍正画像看,塑像极神似,是我国仅存的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的捏塑艺术品。”目前流传下来雍正画像数量很多,但《档案》中所提到的与画像作对比,是说明塑像与画像很相像,前提不存在有对雍正泥像名称的质疑。

故宫博物院建院之初,清室善后委员会曾经组织人员对清官遗留物品进行过彻底清点,清点的物品是按照放置的地点统一编号,并制成《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以下简称《点查报告》)出版。在文物藏品账上可以查到这件泥像当时的编号是“咸一。二”。“咸”字号为寿皇殿内物品,《点查报告》上面的名称是“世宗泥像” (《点查报告・寿皇殿》,第六编・第一册)。清官旧藏文物上面多拴有黄条,用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物品的名称和来源等,另外《点查报告》还记录这尊泥像附有匣盒,常见的匣盒上也要书写名称。推测《点查报告》中的名称来自于这些记录,但遗憾的是这些历史物证现在并没有找到。

清室善后委员会为了保证点查清官物件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纰漏,特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12月20日议决通过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官物件规则》。其中对点查时要保持物品原位作了特别的规定,比如第八条中就有“点查物品时,以不离物品原摆设之地位为原则,如必不得已须挪动地位者,点查毕后即须归还原处。无论如何不得移至所在室之门外”。根据这样的规定推断,当时点查清官物品时,一定要按照摆放情况顺序进行清点,这样才不会出现遗漏,也就是说在《点查报告》中编号相邻的文物应该是摆放在一起的。按照规定参加工作的人员以及当天点查的文物都要做详细的登记,并制成表格附在《点查报告》之后。表格中记录,成七八至成一八号内的文物是民国十七年12月2日下午萧瑜、单士魁、董寅复等人参与点查的。在这一天与咸一二“世宗泥像”同时被点查并与之相邻的两件文物分别是成一一“世宗神龛”和咸一三“孝圣宪皇后神龛”。这两件神龛外形规格完全一样,上面分别用汉字书写“世宗宪皇帝大恩皇考圣灵之宝位”和“孝圣宪皇后大慈皇妣圣灵之宝位”,明显是一对成组文物。咸一。二“世宗泥像”序号插在其间,说明了它们的摆放情况。

顺序下排是咸一四“硬木桌”,现在故宫博物院文物账上的名称是“紫檀长桌”,被作为家具存放于生活用具库;咸一五“雍正相”,现名《清人画胤稹朝服像轴》,存放于古书画部库房。这尊泥塑像高32厘米,宽14.3厘米,两件神龛均通高33.8厘米,宽15,1厘米,神龛的高度与泥像的高度可以匹配,3件文物宽度相加将近100厘米。紫檀长桌的长度是157,5厘米,宽56厘米,高87厘米,摆放这3件文物从视觉上看应该是完全合适的。《清人画胤稹朝服像轴》纵272厘米,横190,5厘米,宽度超过紫檀长桌的长度,可能悬挂在附近。这尊泥像与雍正和雍正后神龛摆放在一起,附近还供奉着雍正朝服像,能够放置在这种环境之中,也只能是雍正塑像才会如此。

咸字二号是一件硬木雕龙大立柜,从《点查报告》记载情况看,内中所放大多是雍正皇帝和他的皇后们的画像,其中咸4《胤稹半身洋装像》是一件雍正本人的肖像画。此画对人物面部细节的刻画,比如像眼袋那种松弛的肌肤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对人物神态特征的把握等方面都能看出这是一幅深受西洋绘画技巧影响的写实作品。从画面上看人物所显示的年纪较大,应该是胤稹当了皇帝之后的画像,但与这尊泥像相对照,可以发现二者在很多地方都非常一样,比如脸形都较长,都是高颧骨,大耳朵,眼睛炯炯有神,鼻梁都在内眼角下方处高高隆起;特别是疏秀弯长眉毛外侧,都有一处颜色显得很淡的标志。可以看出二者几乎如出一辙。其他画像也都如此,特别是反映雍正皇帝行乐的画像,这类画像更为写实,尽管它们各自反映的年龄不同,但都能找出非常多相像的地方。几位先生在《档案》中交口称赞这尊泥像与画像极为神似,是完全有道理的。

故宫博物院织绣组研究馆员张琼看过这尊雍正泥像后认为:“其所穿吉服不是一件完全合乎规制的服饰,似乎更应称其为‘如意服’,可能是在其身为皇子时所作。”《清史稿》记载皇子“蟒袍亦金黄色,片金缘,绣文九蟒,裾左、右开”(赵尔巽《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二》)。织绣组研究馆员严勇也认为这尊泥像内穿的杏黄色蟒袍是皇子所用。雍正皇帝45岁才登上皇帝的宝座,而这尊泥塑像看上去却显得很年轻,从年龄以及服饰推断,应是胤衬做皇子时的塑像。

雍正塑像为什么放在寿皇殿

那么一尊雍正皇帝作为皇子时候的泥像又为什么会被摆放在寿皇殿呢?寿皇殿在清代的主要功能又是什么呢?

寿皇殿原在景山东北,是已故皇帝灵柩暂放之所,雍正帝在此收藏康熙帝画像,乾隆时期将其徙建到现在所在之地,之后根据乾隆旨意将寿皇殿改为清皇室存放历代列皇、列后圣像的地方,成为祭祀瞻仰皇室祖先的主要场所。

这里以《平安春信图》为例,探究其是如何辗转到寿皇殿的过程,以作为这尊雍正泥像进入寿皇殿的参照。《平安春信图》在《寿皇殿尊藏圣容黄册》中的全名是《高宗纯皇帝圣容一轴――平安春信图》。画中的两个站立的古装人物,一位稍高显得年长,一位稍矮非常年轻,由于画面上有乾隆皇帝自题的一首诗文:“写真世宁擅,绩(绘)我少年时,入室幡然者,不知此是谁?” 学者们推测此画是郎世宁所绘,年轻者即少年乾隆皇帝的形象,年长者则是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由于父子两人长得很相像,故也有人认为是乾隆皇帝的二我图,但仔细观看就能发现年长者的眉毛外侧有一处颜色很淡的标记,这与雍正其他画像和雍正泥像的眉毛是一致的,而少年乾隆的眉毛却没有这样的标志。傅东光在《乾隆内府绘画装潢与鉴定》一文中说: “考证故宫博物院藏《平安春信图》绢本立轴一件,从现存的两条清官黄签可知,它曾经悬挂在河北‘盘山’的乾隆行宫,于‘嘉庆四年二月’撤下,返回紫禁域”。 清同治二年钞本《清官陈设档・寿皇殿尊藏圣容黄册》记载:“道光十八年闰四月二十四日,总管内务府大臣奕纪文奉旨将宁寿官、景祺阁供奉高宗纯皇帝圣容请在寿皇殿东小柜尊藏”。书中目录附列了很多乾隆皇帝圣容画像作品的名称,《平安春信图》就在其中,除此还有《采芝图》《弋凫图》《松荫消夏图》《竹炉烹茶图》《南苑阅武图》《盘山静夜图》《射兔图》等作品。宁寿宫等处是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居住之地,嘉庆四年二月《平安舂信图》从盘山乾隆行宫撤下,返回紫禁城被放在宁寿宫等地,至道光十八年这些作品与其他收藏于宁寿宫、景祺阁的乾隆画像一起才被集中到寿皇殿尊藏。《点查报告》中成字第一号便是一件硬木雕龙大立柜,内装文物按照分号计算有182件,多数为绘画作品,上面提到的《平安春信图》《采芝图》《弋凫图》等作品都在其中。所谓“寿皇殿东小柜”是跟《清宫陈设档》后面出现的“寿皇殿西大柜”相对而论的,从内中所放绘画作品情况看应该就是这件(咸一)硬木雕龙大立柜。

雍正泥像同样也辗转了许多地方才最后存放到寿皇殿。《清宫陈设档》中提到:“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内务府大臣恭亲王等,奉旨由官内请至寿皇殿供养世宗宪皇帝圣容一尊,御案上供养” (清同治二年钞本的《寿皇殿尊藏圣容黄册》),与其他列皇、列后圣容画像后面的量词为“轴”或“张”不同,这件作品则用的是“一尊”,说明它不是画像而是一件塑像,在《清官陈设档》中这是唯一的雍正皇帝塑像,可以肯定就是这尊泥像。这尊泥像既然是雍正作为皇子时候的塑像,最初应该是放在雍王府。根据它在寿皇殿中是与孝圣宪皇后神龛供奉在一起的推断,应是从慈宁官移至到寿皇殿的。孝圣宪皇后是乾隆高宗皇帝的亲生母,乾隆即位后以雍正皇帝的遗命尊其为皇太后,居住在故宫慈宁宫。乾隆皇帝很孝顺,皇太后活了88岁才去世。这尊雍正泥像和雍正神龛可能是皇太后活着的时候供奉在慈宁宫的,至太后去世后,则和太后的神龛供奉在一起,直到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才奉旨由慈宁宫请至寿皇殿供养。

寿皇殿收藏了许多雍正皇帝的画像,这些画像有穿朝服的,有穿便装的,有行乐的,也有装扮成各种角色的。多少有些自恋倾向的雍正皇帝本人应该酷爱画像,在“雍正帝十二月景行乐图轴”中就有表现画师在为他专门画像的场景。其他各类画像可以进入寿皇殿供奉,自然这尊作为雍正皇帝的写真之作也会被放在这里供奉的。

上一篇:清代的缂丝书画 下一篇:我的“像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