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时间:2022-06-11 05:27:22

多层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了多层面的探索,收效颇佳,具体做法如下:

一、做好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一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课前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用“今天,老师很愿意跟我们班的学生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如果愿意那么表示表示,或问好,或握手……”作为第一次接触学生的开场白,开始他们还是用胆怯的目光望着老师,可是当老师主动走下讲台伸出手握着他们的小手的时候,他们的恐惧感消除了,纷纷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真诚的友谊。他们兴高采烈、异口同声地说:“愿意”。这样,教师以真情激活了课堂,用平等、民主帮他们驱走了恐惧,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无拘无束,听课便心无旁骛了。

二是多做轻松游戏。有时课前我让学生做健身游戏,来放松紧张的心情。我请学生做“昂起头,背小手,看谁坐得最端正”的小游戏,刻意组织教学。或让学生闭上眼睛,我用语言描述一种令人陶醉的大自然景色,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排除与课堂无关的思

绪,自然就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了。

三是唱一首轻松歌曲。课前唱首学生喜爱的歌曲,要求唱歌的时候身体坐直,目视前方的黑板,把自己的身心全部置于歌曲的意境之中。这样入情入境地全身心唱歌,课堂气氛立即就轻

松了。

四是自由练习说话。正式上课前,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表述的机会。根据当时的情形,随意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自由聊天室,让他们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畅所欲言,用两分钟的时间自由表述。这样既让学生释放了心中的紧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因材施教,按需定方

尊重学生,多和他们商量商量,了解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

需求,这样,语文课便上得符合学生实际了,自然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就浓厚了。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究竟采用何种形式?这时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上一两分钟,教师由拿不定主意变得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学生在自学讨论时,教师也加入某个讨论组,商量哪些问题是难点?有没有必要答疑?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特别是到了学生最疲乏的最后一节课,绝不能强制性地让学生去学习,多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在和学生和谐相处中,学生给了老师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告诉老师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

传统教育只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师往往是评判性的评价,仅靠分数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实,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观念要发生质的变化,评价方式也要多元化。如生生之间的评价、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通过各种评价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阅读教学中,对教师的范读可以让学生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和教师比赛读。

指名学生读时,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别的学生进行评价。比如有的学生会向他人发出挑战:“我觉得某某同学读得感情不够充沛,我相信我会读得更好,我要试试”,这样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自,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使传统教学的信息交流由双向转为多向,课堂上的师生双边互动扩大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变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进取的力量。

四、课后多进行语文拓展

语文学习涉及面广,除生动活泼的课内学习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让学生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

一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当然对课外读物我们要有所选择,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以下五类书:与课内教学密切配合的书;有助于巩固和拓展语文知识以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书;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书;有代表性又有相当深度的必读名著;常用工具书、重要参考书等。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应该布置学生每周读一篇好文章,并摘抄好词佳句。

二是指导学生课外写作练笔。指导练笔方法可结合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进行。生活是写作之源,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为了积累写作素材,要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为了激发写作热情、培养写作能力、发挥语文工具的宣传教育作用,还要组织学生绘黑板报、墙报,开展编写学生“手抄报”活动,开展一些书法竞赛和作文竞赛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三是指导学生课外听说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每周规定一节空堂课为阅读交流课,还可随时开展演说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文艺表演等多种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当然不止这几种,在教学实践中有更广阔、更迷人、更深奥的天地在吸引着我们,需要我们去探索。

(作者单位 甘肃省古浪县泗水中心学区)

上一篇:“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教学设计 下一篇: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不断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