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板急急上马 液晶去留国内厂商难下定论

时间:2022-06-11 03:53:44

日企建立OLED企业联盟的同时,国内相关厂商也在该领域积极推进自己的产业化。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国内厂商已无政策上的后顾之忧,但如何在液晶时代兼顾新显示技术的发展,却成了它们的新危机。

不甘落后于国外对手,国内厂商正加紧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OLED)的产业化布局!

2008年1月15日,江苏昆山维信诺公司内部人士向《IT时代周刊》透露,该公司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OLED面板厂区基本建设完成,相关设备正陆续安装,预计今年下半年即可大规模量产。据介绍,此工程总投资为7亿元左右,技术提供方为清华大学,建成后主要生产3英寸以下小尺寸新显示面板,年产量1000片。

资料显示,新显示技术由于无需背光灯,屏幕将更加轻薄,可视角度更大,被认为是取代液晶的下一代平板显示主角。正是鉴于它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外相关厂商无不积极投身其中。2007年12月19日,日本三大电子巨头――松下电器、佳能和日立还通过参股方式,建立了首个OLED企业联盟(参见本刊2008年1月5日143期《日企结盟间计新技术 思路太超前或遭市场说不》)。在国内,除了维信诺公司外,神彩国际和四川长虹也在筹建自己的OLED面板生产线。

虽然国内厂商一改以往等技术成熟后再切人市场的习惯作法,但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它们在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年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展上,索尼、三星分别展示了27英寸和31英寸新技术电视机。尤其是前者,其去年12月推出的11英寸OLED电视已经实现量产。

“本土企业欲以技术掌控未来平板显示市场固然令人鼓舞,但道路注定艰辛。”分析人士如是说。

吸取教训

截至目前,显示产业已经走过了CRT和液晶两个发展阶段。在这过程当中,尽管国内相关企业都是在显示技术成熟后才开始进入,但市场命运并不一致。

CRT时代,国家曾为发展彩电业推行了“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该工程共引进286条彩电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线,彩电国产化水平因此达到了95%以上。这种以CRT电视整机为主体,配套元器件为辅助,品种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工业体系,打造了一条低成本且技术可以不断更新的产业链,使本土企业得以和外资企业抗衡。但到了液晶技术兴起阶段,动辄上百亿元一条的5代线建设成本,使国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国内液晶产业链因此一直处于断裂状态。

目前,约占整机成本70%的液晶面板生产线成套设备、高端前工序核心设备以及测试设备无一不依赖进口。而在其他平板显示器件,尤其是中大尺寸显示器件中,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背光模组和驱动芯片等上游配套能力也是长期空白。虽然安彩高科与彩虹集团先后投资了TFT-LCD玻璃基板项目,深圳莱宝、南玻集团和比亚迪也已涉足彩色滤光片领域,但在尺寸、光学性能上,它们的产品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电气硝子和板硝子等作为国内大尺寸液晶玻璃基板核心供应商的地位一时还难有改变。而驱动芯片方面,占据全球液晶电视驱动芯片市场超过60%份额的美国Trident、台湾晨星公司以及联发科技也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市场。更让人心痛的是,上述部件在整个平板显示产业链中利润率最高(达30%以上)。

2007年初,某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80%的零部件都来源于进口,2006年长虹、康佳、海信和TCL等本土电视厂商都有盈利,但毛利率较以往已普遍下降。此外,2007年以来,在华外资品牌大打平板电视价格战,并有意提高了面板等上游资源的供应价格。失去了成本优势的国产品牌劣势顿显,1-7月。中国国内市场外资品牌平板电视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

“国内厂商对新显示技术的热衷,显然是吸取了经验教训。”信产部调研员张春生认为,“平板显示产业只有把显示面板制造环节做大做强,并推动上游材料和设备的配套,才有利于成本控制和降低竞争风险。”

据悉,清华大学从1996年起就开始从事OLED的基础技术研究。2001年底,它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建立维信诺公司。次年,维信诺公司建成国内首条OLED中试生产线,并在2003年下半年实现屏及模块的小批量生产,为今年下半年的大规模量产打下坚实基础。而在去年4月,首期投资额为12亿元的神彩国际OLED面板生产线,也在广州南沙开发区动工兴建。它计划在今年5月投产,预计年产2000万片全彩显示屏。长虹则在同年12月15日宣布与成都高新投资集团共同出资6亿元,成立“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并控制了60%的股权。按照规划,新公司将以新显示屏及模组的研发、制造及销售为主业。

仍有差距

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曾预测,2007年全球OLED电视的供货量仅有3000台,但2013年以后供货量会大幅增长,达到280万台。在2007―2013年的数年时间里,OLED电视销售额将从200万美元激增为1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06.8%!另一方面,从索尼量产的11英寸电视产品的市场反应上看,虽然其高达1700美元的价格与40英寸液晶电视相当,但目前索尼的月订货量已经突破8000台,是它生产能力的4倍以上。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国内厂商对新显示技术产业化的积极态度,赢得业内不少人的称赞。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声音指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持上述观点的人士认为,与国外6000多项OLED专利数相比,目前国内企业不足200项的专利实力显得异常窘迫。他们指出,维信诺公司的OLED项目的确是完全建立在清华大学自有技术基础上,其产业化被定义为我国显示产业的“里程碑”并不为过。而与此不同的是,神彩国际与长虹相关项目的技术主要还是来源于国外:神彩国际直接得益于夏普和富士通,长虹则是沾了其已收购公司――韩国欧丽安的光。这也意味着国内OLED产业仍不能真正摆脱CRT、液晶时代的专利费噩梦。

“在OLED产业化方面,我们至少落后国外5年。”日前,长虹副总经理巫英坚就国内的发展现状(到2007年底还没有一条OLED生产线大规模量产)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企业的追赶者角色仍没有丝毫改变。”

当前,无论是维信诺公司、神彩国际,还是长虹,它们所投资项目生产的OLED面板皆在3.5英寸以内。而据本刊记者了解,早在2004年,柯达、索尼及三星、LG等二十多家国外企业,就实现了中小尺寸产品的量产,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手机、数码相机和汽车电子等方面。2007年前三季度,世界前三大OLED面板生产商――台湾铼宝、韩国三星和日本先锋的出货总量突破8000万片,占据了手机屏领域60%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继去年12月索尼推出11英寸OLED电视产品后,三星也于今年1月在美国CES展上推出了31英寸的同类产品,并且这款产品突破了孝OLED电视以往不足1万小时平均寿命的致命缺陷,达到了2万小时,缩短与液晶电视平均3万小时寿命的距离。而索尼中国有关人士日前甚至还公开表示:“2009年把OLED电视做到40英寸以上!”

危险边缘

作为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OLED的研发工作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就曾将其列为“高清晰度平板显示专项”的重点攻关项目。到了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在下发的《实施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通知》中,将它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业内普遍认为,这将大大减少本土相关企业的后顾之忧。话虽如此,维信诺公司、神彩国际和长虹等企业却不得不面对其他非政策方面的问题。

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 Search深圳代表处市场总监张兵认为,国内企业要想在未来摆脱外来专利压迫,首先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在OLED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如寿命短暂,面板浪费严重(随切割尺寸增大而加剧)等问题。“但很显然,由于目前它们还集中在小尺寸面板领域,以上所列问题还暂时与它们无关。”张兵指出,对于国内厂商来说,真正危险的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在液晶时代兼顾新显示技术的发展。

在张兵看来,目前影响OLED替代液晶的因素除技术不成熟外,平板显示产业主导厂商的态度也同样在发生着作用。他说:“索尼、三星和松下都有自己的大尺寸液晶屏或等离子屏生产线,这些总投资额超过500fL美元的面板工厂要回收成本至少还需5年时间,在此之前,它们一般不会让新技术取代液晶。而对国内企业而言,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如果它们现在发力OLED的研究和产业化,可能会彻底失去在液晶领域的话语权;二是近几年来,为改变上游资源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不少本土彩电厂商正努力建立自己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倘若OLED替代趋势突然加强,这部分投资必然打水漂。”

责编:叶青

上一篇:跨国公司为何也热衷“下乡”? 下一篇:美无线频段拍卖引来266家公司眼馋 大战前夕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