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学会享受教育的闲适

时间:2022-06-11 11:38:32

班主任要学会享受教育的闲适

有人曾诗意地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集成一枚果;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应该庆幸,在教育中享受着生命,和学生一起成长,采摘到了一路的幸福体验。

的确,教育是教师人生的历程,它有时平静有时奇崛,有时烦恼有时欢欣,有时枯燥有时多彩,有时平凡有时伟岸……总之像所有人生一样,充满了未知的困难和乐趣,因此,若把它固化为一种生硬、受累的职业,就会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很糟。所以,为师者应该心态平和,乐观平静,努力把每一堂课、每一回谈话、每一次活动……都当作享受幸福的体验。作为学校教育主要施教者的班主任,更应该“看开”自己的职业,享受其间的闲适与美好。

一、教育需要闲适

班主任工作烦琐细微,很多事情看上去都微不足道,但教育无小事,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转变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任何一件琐碎的事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处理不好,一件小事也可能使其跌入人生的泥坑。因此,处理这些事件时,班主任尤其需要谨言慎行,否则,心浮气躁,必然随意定性,任意拔高,或恨铁不成钢,皇帝不急太监急,或容不下芥蒂,吹毛求疵,视一切为异端……这都是极不利于教育学生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需把学生当作创造的蓝本,把学生的心灵作为雕塑的对象。负此重任,他必须戒骄戒躁,保持一颗闲适淡然的心,以平常的眼光,从正常的角度,去审视学生的一切行为。

教育缺乏闲适,就必然会少几分清新与安祥,多几分浮躁与嚣张。教育缺少闲适,就必然缺少自由、创造性与个性的生成,缺少人格的厚重。试想想,教师身心疲惫,又怎能培养目光灵动的学生?教师功利狂躁,又怎能培养大气淡定的接班人?所以,教育需要闲适,享受休闲。闲适可以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让我们的教育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从管理的角度说,闲适意味着在管理及学习中更为宽广的天地及更加多样的个性,它往往与高效相伴——闲适后才有高效的激情与精力。享受闲适意味着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调节生活节奏;享受闲适意味着加强身心修养,宠辱不惊,安贫乐道,减少过分的名利羁绊,在喧嚣中保持一颗不断滋生教育大智慧的恬适的心;享受闲适意味着懂得利用闲适,创造并抓住最佳契机施教,以达事半功倍之效。享受闲适,便是亲近教育的智慧,学成良好的教育本领。

二、成长需要闲适

人的生命成长是缓慢而曲折的,任何企图拉直生命曲线和历程的努力,都将是幼稚而徒劳的。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正视学生成长的慢速和弯道。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愚钝的一面,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

早在20世纪初,原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就曾指出:“在一所学校中,一个课堂中,学生此个人与彼个人相差甚远:有上智,有下愚;有大勇,有小勇,有无勇;有善弈,有善射,有善御。皆以禀性与环境不同,而各成其才。”可见,班主任要做的不是执一尺而定方圆,而是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做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成功的激励者。学校有竞赛、活动,择优选派参加;没有活动,就努力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这样,每一朵小花都会开放美丽的花瓣,每一轮朝阳都会发出灿烂的光芒。这样,班主任就能在优悠闲适的欣赏中享受每一朵花的馨香,感受每一轮朝阳的温暖。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成长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所以,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尤其要认识到,万事有因果,溯因才得法。而学生行为之因往往出乎成人意料:有些学生上课故意捣蛋,其实是想引起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有些学生不交作业,其实是看看老师对此的反应或对自己的重视程度;有的学生迟到,其实是为了和某个老师有次对话或得到某个异性同学的一瞥……学生行为有刻意而为,有习惯使然,也有的是性格展露,但很少是道德问题。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学生行为“就性质而言,基本上是轻微的违纪行为,很少有情节严重的”。因此,面对学生的种种行为,班主任完全可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给成长一个闲适的空间,也许收获的是更为丰茂的人生。

三、生命需要闲适

在工业生产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工厂师傅锻好工件后,会把它扔在那里,而不着急加工,等它内应力完全消除了,内部的组织结构匀称了,疏松紧密一致了,再去加工,这样,加工出来的工件尺寸就不会变化了。

班主任工作何其相似。教育学生,并不需要看到他快速“定型”,而可以选择等待,选择他内心应力舒展之后的时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只要在师生交往中灌注情感,让情感氤氲师生间的隔阂,彼此心灵交融,教育的世界必然会融洽美满。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经年累月,没有终点,该怎么度过这样漫漫的人生?没有快捷的通道,只有闲适的办法:我们不妨常常想,风雨来了,天不会塌下来。不扇风,不点火,且看天上云卷云舒;多接触,多厮守,且听庭前花开花落;常赏景,多情趣,且叹人生雪月风花。

心理学中的“完美理论”认为,残缺、空白的东西,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的倾向,产生一种使之匀称、完美的思想,从而引发一种进取、追求的“内驱力”。一旦学生让你觉得有缺陷了,不“完美”了,不妨创设一种“空白”的情境,留下一片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补、去反省,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与压力,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无声胜有声之效。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相信的人,没有不可原谅的人,没有不可爱的人。况且,德育不是认错,经历更是财富。哪怕错误,也可以是完满人生的契机。

牵着蜗牛去散步,也能闻到沁人花香,听到悦耳鸟鸣,看到露珠闪烁,所以,班主任们,让我们从容上路吧。常去踏踏青,少些看管盯,闭上眼睛,“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闲适些,洒脱些,常有好心情,教育自然会随生命的律动而洋溢精彩。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任何功利和浮躁都只能让其与初衷背道而驰。苏轼有词云,竹杖芒鞋轻似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西哲也有言,一路走,慢慢欣赏啊。班主任,让我们闲适些,在“慢”中留一缕芬芳在心里,让其美如青青小草,慢慢长满心田。

(作者单位:广东北江中学

上一篇:吊桥向右,“爱”向左 下一篇:向着梦想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