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时间:2022-06-11 11:34:47

“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应当将校本文化、行业文化及企业文化三者有机耦合,实现“三元一体化”,以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文章对“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建立“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的途径:校园环境与企业环境的有机对接、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的有机耦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校企文化耦合的理念。并指出校企文化实现耦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元一体化”校园文化有机耦合

[作者简介]李红(1966-),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管理。(江苏徐州221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需求耦合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630004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31-02

高职教育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在专业建设、实训场所建设、招生就业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个导向,即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以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及专业技能竞赛为主要形式,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主体。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缺少横向联系与沟通,有闭门造车之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不了行业特色及职业特色。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个怪圈,即学校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不能很快地和企业的环境融合,企业感到学校培养的学生和他们对相应人才的期望值差距较大。学校与行业及企业之间缺少一个纽带,即文化的融合。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有充分的认识,但对构筑什么样的高职校园文化还是比较模糊。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相连,三者应实现真正的有机耦合。

一、“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

1.“三元一体化”的内涵。“三元一体化”是指校本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三者的有机耦合。高校校本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是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成果;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活跃的组织文化,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并且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机结合,运用文化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企业管理;行业文化是在行业管理与运营中形成的本行业中的共同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明显的行业所固有的特征。

2.三种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校本文化、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相互之间有着较大差异,但它们在诸多方面有着有机融合的基础:(1)强调体现“以人为本”。校企文化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在终极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有机融合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2)文化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的。各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个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过程。(3)高职院校校本文化需要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作为支撑。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应当由企业说了算,企业、行业的文化因素必须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更为紧密的依赖关系。(4)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肯定受到其他文化包括高校校本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企业和校办企业,其本身就是由高校衍生而出,深深打着校本文化的烙印。因此,校企文化之间必须相互渗透才能培养出双方都满意的产品。

3.“三元一体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形成具有明

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在校本文化的基础上将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特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且与校本文化有机融合。高职校园文化中的校本文化和企业及行业文化虽然存在明显差异,但都是亚文化,有着“文化”共同属性,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素质提高为着眼点,都具有培养人、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规范人的功能,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具有系统性、隐蔽性、时代性、普遍性、差异性等特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当是一种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即校本文化与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系统。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的融入,必将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考试考核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的特点。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以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为主题,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企业文化的交融点。高职校园文化要独具一格,就应凸显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渗透企业文化,无论是校园文化理念,还是校园文化载体都需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二、“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路径

1.校园环境与企业环境的有机对接。(1)校园标识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耦合。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如标语、公示的工作制度要充分考虑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学习环境设置“敬业奉献、德技双馨”“求真、求实、求新、求精”这样的融入企业文化的标语,既明确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又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思想;在实训环境设置“办法总比困难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和传统的昨天告别,向规范的未来迈进”这样的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的标语,既体现了实训教学由知识的掌握到熟练操作的教学目的,又充分体现了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2)实训场所环境的设置要渗透企业职业环境因素。传统的实验、实训室的布局往往以课程为单位设置,势必造成其功能单一。而实验实训室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衔接、交流较少,很难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打破这种传统的实训环境设置模式,形成尽可能接近工作岗位实际的学习情境。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分工,将学生分为原料供应、产品设计、小样制作、工艺设计、质量检验等小组,按项目化完成教学任务,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前后道工序之间的关系,本职工作与整个产品生产的进度和质量的关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行为举止、工作规范、安全守则、制度要求、人才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与企业相融合,养成习惯,形成规范。

2.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的有机耦合。(1)锤炼学生的就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一切教学工作都以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而学生“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是与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以及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通过校本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三元一体化”的有机耦合,使学生尽快地转换角色,领会企业精神,用“职业人”的眼光看学习、看生活、看工作,从而不断地校正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2)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诚信品质”等“核心素养”。学生是否形成了敬业乐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协作攻关、追求卓越的刻苦精神,是否具有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纪律意识、诚信意识和人文意识是检验其职业素质是否得到提高的监测点。(3)培养学生的企业观和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应该培养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学生实训岗位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精神的培育。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校企文化耦合的理念。(1)培养学生具有“高质量、高标准”意识。企业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在企业文化中到处体现对质量的高要求,如“质量就是效益”“品质是企业发展的命脉”“质量放松、劳而无功”等理念的宣传,使学生养成注重细节、事事认真、杜绝失误的习惯。(2)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重新构建教学活动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将只是教师“教”变成师生合作,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项目分析师,学生变成一个项目的设计者、实施者,师生共同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的良好学风。(3)培养学生主动工作意识。改变传统的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下达学习型工作任务,只提出工作目标及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则交给学生自行设计与安排,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可以从学习材料或相关学习资源中获得,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安排工作的能力。(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校本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学生更多地充满理想和浪漫的情怀,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缺少真切的体验,对求真务实的企业文化理念也了解甚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开设各种实习、见习环节,让企业的具体经营运作模式融合在教学的某个环节中,提供学生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才能使高职毕业生真正适应岗位的要求。

三、“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1.校企文化有效耦合应当以校本文化为主。多元文化耦合要基于校本性,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目的性地进行渗透,其目的是建设兼顾企业文化内涵,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及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建设的终极目标不能用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取代校本文化而形成校园文化。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与校本文化进行交流、借鉴和融通,在行业文化的背景下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实现三者的有效耦合。要引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但不能过多地简单移植企业文化,完全将校园变成工厂,将学生变成工人。

2.营造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文化。(1)建设融入了职业氛围的先进的实验实训室、专业教室等。将行业中的职业规范、产品标准、良好的企业精神布置在实训场所,引进“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持久)管理模式,模拟企业环境,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在实践中进行文化熏陶。巧妙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各教学环节,使学生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强化学生的忠诚意识、安全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信誉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等。在完成整体教育教学计划后也很自然地将融入了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要素贯穿在过程中,达到预期目标。(3)大力宣传职业信息,如周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界的用人要求、优秀毕业生事迹等,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缩短与社会的差距。(4)积极参加企业及行业的各种活动。立足于本校的文化基础,将企业的文化与行业的文化与专业建设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文明.中外企业文化经典案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杨么英.浅析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05(3).

[3]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4]王波.观念主义[M].香港:天马图书出版社,2002.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共融共赢”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