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题趋势 进行科学复习

时间:2022-06-11 11:15:53

把握命题趋势 进行科学复习

内容摘要:牢牢把握中考思想品德命题趋势:时代性、思想性、现实性、地域性。掌握科学复习策略:夯实基础,研读课标,精设专题,习题演练,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学生实际,加强开放性习题的训练。

关键词:中考命题特点 教学智慧 中考复习策略

为体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各地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凸显出时代性、生活性等特点,这也为助力中考思想品德复习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2015年江西省中招思想品德试卷,试题结构趋向稳定。通过逐步的规范和完善,包括赋分方面的调整变化,目前的题型功能比较完备,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考查要求。以江西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命题的各项要求为例,谈一谈中考思想品德的命题规律,针对命题特点启迪教与学的智慧,助力中考复习。

一.追随时代步伐,关注热点话题

“何为中考时事热点?”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通常为考生所处学年段)发生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等领域,被人们广泛关注且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主干知识紧密相连的热门话题或重大事件,包括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重大时事。以江西省2015年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试卷为例,全卷19道试题几乎全部围绕当时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命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体现时代性。如2015年江西卷第1、2、9题以时事的形式对“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规范国歌规范礼仪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首届世界城市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的考查;第14、18题对“加快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的考查;第15题以道德模范为背景材料对“生命、责任、道德”的考查;第19题对“四个全面”的考查。

2.关注先进人物及其事迹,体现思想性。试题关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年度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如江西卷第4题杨建国为灾区人民免费送去饭菜的爱心活动,对“亲社会行为”的考查;第10题对“江西好人邱艳芳的优秀品质”的考查;第15题考查肖福卿、黄秀忠道德模范的经历给青少年的人生启迪。

3.关注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体现现实性。如2015年江西卷第6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公民的隐私权”;第5、11、13题对“未成年人保护”、“依法维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行考查;第17题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对“创新精神”、“诚信”等的考查;第19题以漫画的形式对“怒路症”,对“理解”、“宽容”、“尊重”、“文明礼仪”的考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感悟这些生活现象,理解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4.重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省情、市情,体现地域性。如2015年江西卷第7题对“江西扶贫工作精准灌溉”的考查;第12题对“江西不断扩大开门立法”的考查;第13题对“江西全民阅读宣传月活动”的考查,既给学生以亲切之感,又使试题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纵观近几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不难发现:命题者都能关注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其中热点事件的感知,引导学生运用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解读时事热点。试题注重时代感与现实性,将社会热点、思维兴奋点和知识点有机统一是思想品德学科命题时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坚持命题原则,把握命题动向

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坚持“德育为魂、发展为本、能力为重、生活为基、智慧为上、特色为求”的命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相辅。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既高度重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充分强调了“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试题力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考查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展现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使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相辅相成。这也是本张试卷在命题立意上的一大特点。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考查的是监督权、智力成果权、违法必究、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等知识点,要求学生读懂法律条文,通过提取信息、分析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相关结论。

2.德育与发展相随。既突出了德育为魂,又强调在有限的试卷篇幅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试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诣在促进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试题在设置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以“杨建国的善举”、“江西好人邱艳芳”等材料为背景,促进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孝亲敬老、勇对挫折;以“道德模范:肖福卿、黄忠秀”为素材,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形成热爱生命、延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考试涉及的内容注重反映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3.生活与智慧相融。以生活为基础,促进智慧生成。试题挖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有效资源,让学生拥有会生存的智慧,例如:第17题以生活中的“微商”现象直接把学生带入了生活,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合格的微商”,认识到经商的智慧: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拥有会反思的智慧,例如:江西好人中学生邱艳芳给我们面对挫折的智慧启迪。

以上命题的几项主要原则,也是评价思想品德中考试题所倡导的标准。这几项原则是相互联系、统一的,知识与能力相辅、德育与发展相随、生活与智慧相融。针对以上命题原则,在备考时可以做到知已知彼,有方向、有目的地展开复习、备考工作。

三.对症下药备考,助力中考复习

考试的本质不在于考什么,而在于试题触发了我们的思考,启迪教与学的智慧。

1.夯实基础,研读课标,催生教学智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试题年年在变,但不管试题变得多新、多活,我们都要坚信“情境搭台、观点唱戏;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扎实的基础知识始终是中考取胜的“源头活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必须依“纲”(考试说明)据本(教材),全面、准确地把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知识要素及对应的能力要求。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新教材中关于党的“十”精神的新提法,以及党的“十”精神中关爱青少年的部分。

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悉心领会课标的理念。教师要特别关注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调整和新增加的内容,例如:试题中以芦山地震为背景,突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青少年要学会自我保护的内容等。这不仅是我们教学的方向,也是我们帮助学生备考的重要依据。但依据课标确定目标并非照搬,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熟悉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教材,熟悉考纲,整理重要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用教学智慧助力中考复习,“以不变应万变”,在中考答题过程中“游刃有余”,从根本上提升学科素养和应试水平。

2.梳理热点,精设专题,提高课堂效率。每年的中考试题都不回避师生所关心的热点,注重时代性和现实性。我们平时要养成关心时事热点的良好习惯,有意识地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整理重大时事热点信息。但对于我们初三的学生来说,学业负担较重且时间有限,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刊或上网浏览时事新闻。因此,强化“针对性”十分必要!

找准热点应做到“三关注”:一是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是关注本地实际,密切关注省内以及本市的重大事件和政府工作的中心;三是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关心学生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针对这些有效信息及时动笔记录下来,做到心到、口到、手到,使这些时事热点为我们服务。同时,时事热点的复习,要重点突出,忌漫天散网、平均用力。为此,我们必须在广泛搜集热点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去粗存精的梳理,精心设计与教材主干知识联系较密切的重大时事热点专题,并以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梳理。

3.习题演练,培养能力,促成答题智慧。在进行时事热点专题复习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适量的习题演练。这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分析、归纳与演绎、文字组织和表达等各种能力。

在解答时事热点类试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第一,培养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要通过阅读弄清楚材料有几层意思,读懂每层的大意,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包括答题的角度、范围及分值等。第二,回归教材,找准“结合点”。以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及设问指向为中心向教材靠拢,找出试题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分析,根据材料和设问重新整合教材知识。第三,规范组织,书写答案。答案的要点,要做到语言精练、条理清晰、全面准确,做到书面化、序号化、规范化,避免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等现象。答题技巧的讲解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复习效果。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只要我们做个学习的有心人,从历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特点和命题规律中,明确中考复习的方向,启迪教与学的智慧,助力中考复习,一定会得到一份不错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试论政治高考命题的平衡艺术》蒲跃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5月上旬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市育新学校初中部)

上一篇:在大数据环境下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下一篇:笨鸟真的会先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