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慢腾腾”的孩子快起来

时间:2022-06-11 08:30:24

倩倩家几乎每天上演的家庭剧――

早上6时15分,九岁的倩倩还在睡梦中,倩倩的母亲开始“报警”:“倩倩,快起床了,六点半了!”因为母亲知道倩倩总要磨蹭,所以每天都提前15分钟叫醒她。

“嗯……”倩倩翻了个身又睡了.

“哎呀,你怎么还不动啊,真的来不及了!”5分钟后,母亲第二次“报警”。

“噢……”倩倩应了一声。

“倩倩!”母亲第三次“报警”,音量显然大了1倍。“我的小祖宗,快起床,要迟到了!”母亲一边说一边开始动手拖倩倩――此时已是6时25分,在母亲的拉扯、催促下,倩倩穿衣、洗漱、吃早点,7时10分由父亲负责送去学校,好紧张!

晚上7点,倩倩一家吃完了晚饭。

“倩倩,抓紧时间做作业。”倩倩的母亲说着。

……

“哎呀,你怎么还没把书拿出来,一会儿睡觉又要迟了!”母亲简直拿女儿的“慢”没办法,只好帮她拿出书包里的一堆课本。此时己是北京时间晚上7时30分。接下来的故事当然是母亲不断地催促,倩倩慢腾腾地写着并时不时发发呆,直到9时30分才把作业做完,然后倩倩才去洗漱、睡觉……

孩子“慢腾腾”的缘故――

倩倩的母亲实在受不了倩倩的“慢腾腾”了,于是带着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咨询员:孩子“慢”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不熟练,缺乏经验。与成人相比,小孩子在学一样新东西的时候,相对会慢一些。学习上,更是如此。

其二,就是“挫折感”。如果成人一看到孩子“慢”或者“错”了就指出,让孩子觉得“我不行”“我又做错了”。久而久之,谁愿意做老做不好的事情呢?

其三,依赖性。比如做功课,倩倩一不会或一做错,大人就会帮她做,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她只要“慢”就有人帮,根本不用动手、动脑筋;而且她一停下来,就有你们提醒她,根本不用担心时间不够。长此以往,倩倩已经习惯“等待”了,她有你们的催促或提醒,就动不起来。

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感”――

咨询员:接下来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倩倩建立起内在的“时间感”。倩倩不是根据客观的时间标准来衡量时间,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主观感觉来衡量。做喜欢的事情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很短。比如:倩倩早上6点半要起床了,她觉得才6时15分,还可以再睡一会。相反,对于没有兴趣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倩倩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只写了10分钟的字,就觉得已经很久了。于是不由自主地进行“劳逸结合”,比如发发呆、喝点水等,结果当然增加了做作业的时间,表现为“慢”。

倩倩妈:“确实如此!可是怎样才能建立“时间感”呢?

咨询员: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倩倩的“慢”的原因,一方面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客观上给了她“慢”的条件,让她养成了依赖的习惯。

因此,要给倩倩自己安排时间的机会。开始时可能只有10分钟,然后逐渐增多。还要给倩倩“量的反馈”,比如,让她明白10分钟内她到底能写多少字等等;还要注意给孩子积极而具体的指导,让其体验自主与进步的感觉。

而且一定要记住:时间感的培养要融合在生活中,不单单在做功课等学习中。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是自觉学习的基础!

当孩子学新东西的时候,父母也要善于耐心观察与等待,不要急着指点孩子,不要让其养成“依赖”的习惯。

上一篇:小孩“人前疯”,父母有什么招? 下一篇:低收入家庭的无忧“钱”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