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如何加强新教师培训工作

时间:2022-06-11 07:35:01

初探如何加强新教师培训工作

[摘要]如何使新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结合我县教育特点,创新新教师培训新模式,采取岗前集中培训(50学时)与在岗一年的实践培养(70学时)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期。

[关键词]岗前集中培训 在岗实践培养

近几年,因教师紧缺,一大批大学生走上了教师岗位,这些录用的教师直接上岗,由学生角色突然转变教师角色,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也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如何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使新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缩短成长期,这是摆在师训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和《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教育特点,创新新教师培训新模式,采取岗前集中培训(50学时)与在岗一年的实践培养(70学时)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期,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

一、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

第一年是新教师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对新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与培养,使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地开展新教师第一年的培训,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初等教育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培训与培养,使新教师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和教育教学情景,初步掌握所教课程标准、教材和教育教学常规,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二、创新新教师培训模式

新教师一般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思维活跃,但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模仿自己老师的教学与班级管理模式,或跟着自己感觉走等,导致教师成长期过长,我校针对新教师的这些具体情况,制定了《祁门县新教师培训制度与计划》,采取岗前集中培训与在岗一年的跟踪培养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每年暑假对新教师为期8天的集中培训,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规范为重点内容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新教师在岗实践培养由学校为新教师安排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依据《祁门县新教师培训与在岗位实践培养计划指导表》进行指导,同时,我校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深入基层学校面对面地对新教师指导,并进行监督与考核。

三、精心谋划培训内容

我校根据从大学殿堂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特点,通过问卷、座谈、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从师德建设与专业技能两方面谋划集中培训的课程资源。如2012年对全县37位进行了8天的集中培训,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培训文件要求和新教师成长实际需求设计了16门课程,如《教师职业政策法规常识》课程,让新教师了解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做到既要保护学生,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确保依法施教和教育教学秩序健康稳定发展。

在岗实践培养本着理论回归实践运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培训与自练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凸现理论学习所生产的价值,在这个知识转化过程中,我们以《祁门县新教师培训与在岗位实践培养计划指导表》为载体,从新教师职业情感与师德修养(13学时);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30学时);班级工作与德育体验(15学时);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12学时)四大模块21个纬度跟踪一年的培养指导。

要求基层学校向新教师推荐指导老师,或新教师选择自己的指导老师,师徒双方签订培养合同,落实师徒职责,为了使师徒结对活动取得实效,我们明确要求,指导教师应在师德规范、工作作风、教育观念、业务能力等方面全面指导帮助新教师成长,按着《祁门县新教师培训与在岗位实践培养计划指导表》按时按量完成培养指导任务。如模块之一“教学常规与教学实践(30学时)”所要完成的具体培养任务

培养内容具体可行,利于操作,便于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培养新教师的实践技能。

四、加强培训管理、监督与考核,提高培训的严肃性与实效性

集中培训采取实名签到制,每位新教师要完成《参与录》,并写一篇有价值的培训心得体会,在《祁门师训》简报上刊登,班主任对其进行考核。在岗实践培养要求指导教师跟踪指导,学校各部门对其实践性结果进行评定与指导,进修学校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基层学校听评新教师的汇报课,诊断课堂问题,指出解决方法。培养结束时,进修学校与新教师所在的学校共同为其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继续教育是否合格范畴内,把教师成长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期,也奠定了新教师职业道德,为塑造优秀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之汽车维修技术教学“理实... 下一篇:区角活动中材料选择与投放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