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记者如何“走转改”

时间:2022-06-11 04:34:06

摄像记者如何“走转改”

【摘 要】“走转改”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本文试从五个方面论述电视台摄像记者应该如何适应“走转改”活动的要求。摄像记者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除了提倡摄像记者提高思想认识外,本文还重点探讨了如何灵活使用摄像机,如何面对复杂的拍摄环境等业务技巧。

【关键词】摄像记者 “走转改” 业务素质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当下,仍然需要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深化“走转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递社会正能量。不仅是文字记者,“走转改”活动也对摄像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笔者在“走转改”活动中的体会,谈一下“走转改”活动对摄像记者的要求。

一、摄像记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实践,是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要深刻认识到新闻工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是人民,只有深入人民群众、贴近普通百姓,才能赢得广泛共鸣、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刻认识到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是实践,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深刻认识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导向是新闻的灵魂,做好新闻宣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管你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像记者,都扮演着党和人民喉舌的角色,只有不断加强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新闻政策的学习,才能正确把握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抛开政治理论的学习,光从摄像机的操作去理解摄像岗位是片面的,在实践中很难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摄像记者要具备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中说:“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可见能吃苦是做一名记者的基本条件。当前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要取得实效,必须是真真正正深入基层,“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走转改”采访,大多数深入到农村,深入到田间地头。在采访菜农时,进入蔬菜大棚就是一身汗,一脚泥;采访养殖户时,鞋子上沾满了猪粪,衣服上渗透着臭味;为展现农民的生产、生活,一般都是长镜头跟拍,一天采访下来腰酸背痛。但只有这样,才能拍回来鲜活的镜头,报道才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摄像记者应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带着感情投入工作

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黄裳曾经撰文说:“新闻记者应该是杂家,记者中间可以有专业的分工,但不论分工如何细致,他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活动家,其次还要求有广泛的知识”。对于摄像记者来说,在干好本职工作同时也需要做杂家。“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如果知识面窄,不了解社会生活,在工作中就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比如有一次到农村采访一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他的工作岗位就是田间地头、蔬菜大棚。为了拍到好的镜头,笔者事先通过学习,了解大棚番茄的种植过程,番茄容易得哪些病害和虫害,具体有哪些症状等知识。在这位农业专家给菜农讲解病害和管理措施的过程中,较好地运用镜头,可以让观众能够及时清楚地看到番茄病害的危害症状。

在“走转改”活动采访报道中,摄影记者更多的要接触到基层普通群众,应该熟悉普通群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才能用镜头及时捕捉到生动的细节。

同时,在“走转改”活动采访中,要带着感情投入工作。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本身之意就包括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主体,从心灵和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我们才能对人民群众的困难产生同情心,才能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动真情,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与老百姓交朋友,和群众打成一片,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俯下身、弯下腰,与百姓心贴心,才能让百姓说出心里话。带着感情将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才能将人民群众善良、质朴、美好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

四、摄像记者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运用摄像机

做为一名好的摄像记者,首先应该具备熟练驾驭摄像机的能力。熟悉摄像机的各项基本操作,从容应对复杂又瞬息变化的采访环境。采访前事先校准寻像器的各种参数,确保拍出来的画面亮度对比度不失真;熟练掌握黑白平衡和色温片的调节,使画面不偏色;同时,正确使用话筒和音频设定,确保采集高质量的同期声等。

除了这些基本的操作外,在“走转改”活动采访中,摄像记者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长镜头,以跟拍为主

走基层采访,体现纪实性,客观反映被采访对象的生活场景、工作状态和真实情感;所以,在拍摄时,尽量采用长镜头,这样确保记录完整;同时,以跟拍为主,在采访时不做主观干预,确保采访对象的真情流露,记录下真情实感。

2、构图准确,景别以中景为主

因为采访以纪实性拍摄为主,所以在画面构图上多以中景为主。中景构图基本能够完整记录下记者与被采访人的对话、动作和一定的表情。

3、多用“推拉摇移跟”

“推拉摇移跟”是纪实拍摄的惯用手法,为完整记录采访过程,确保同期声的完整性,必须在采访开始后不能关机;同时,为了捕捉采访对象的细节动作、面部表情,以“推拉摇移跟”较为恰当;不过,“推拉摇移跟”过程中要使画面尽量做到构图准确、行进平稳。

4、早开机、晚关机

“早开机、晚关机”,可以说是采访的黄金法则,在“走转改”活动采访中更应该遵循。前不久,我们到河北滦县采访农家女张秋会的致富故事,张秋会在几年前养过猪、养过鸭子、栽植过速生杨、到北京卖过菜,不过样样事也没有真正赚到钱,屡遭挫折的她没有灰心,终于经营奶牛挤奶站赚了钱。如今她已开办了两个奶牛养殖小区;去年又新建了食用菌生产基地,事业走上了正轨。在采访中得知,由于屡遭挫折,张秋会的父亲以前特别反对她做生意,想让女儿过安稳日子。为了丰富张秋会的人物形象,我们找到她的父亲,让他介绍一下当时是怎样反对张秋会创业的;但是当记者问到以前的情况时,张秋会的父亲一下子紧张起来,说道:“我岁数大了,脑筋比较保守,不能接受科学,不能接受新事物,我反对她……”。显然,这样的同期声不能令人满意,因为老人说起了“套话”。当记者打算放弃,放下话筒准备结束采访时,老人一见话筒放下,接着又说道:“以前她养猪、养鸭子、两口子又到北京卖菜去,那一样也没挣到钱。我就对她说,你那一样也不听我的,你别折腾了不中,……”由于作者遵循“早开机、晚关机”的法则,完整的记录下这段同期声,使得对老人的采访变得生动、自然,在整篇报道中,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五、摄像记者应具备较强的编导意识

由于分工明确,一些摄像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一切听从编导或文字记者的安排,单纯负责摄像机的操作,素材拍完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明显将摄像与编导两个专业岗位功能割裂开的做法是不对的,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报道中的画面凌乱跳跃,缺乏逻辑性;衔接过渡干涩生硬,毫无节奏韵律可言,直接影响和削弱了新闻的传播价值。

摄像记者从编导的角度对新闻选题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拍摄时有效发挥自身对画面元素把握和摄像技巧娴熟运用的优势,最终达到运用画面语言准确,恰当地反映、说明、揭示或表现事物的目的。

在“走转改”活动采访报道中,摄像记者更应该具有编导意识,因为“走转改”采访报道多采用纪实手法,真实、客观反映被采访人的生活状态。因此,摄像记者在拍摄前应该主动与编导充分沟通,了解采访目的、采访内容,提前设计场景,并且要考虑到后期编辑、剪接的需要,在景别、拍摄角度以及人物关系上考虑周全,确保拍摄后的画面多景别、多角度,场景连贯,不丢失细节。

总之,“走转改”活动采访报道对摄像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不断学习,踏实敬业,才能够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作者单位:唐山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上一篇:手机报要靠内容和互动吸引读者 下一篇:区域传播视域下的东北对农广播内容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