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戏节”涨价不明智

时间:2022-06-11 04:32:43

从几个愿意扶持青年人才的戏剧人负责挑选剧目到孟京辉出任艺术总监;从三四位非院团体制内的青年导演到12位高学历的青年才俊;从50元到封顶票价150元,即将于9月10日至28日在京城四个剧场推出的“2008北京青年戏剧节”与往届“大戏节”中的“青年戏剧单元”和“青年戏剧展演”相比,有了太多的变化。然而,最为人所关注的莫过于票价,与往年相比三倍的票价究竟是为了什么?“青戏节”创办的初衷是否不再纯粹?(8月28日《北京青年报》)

“青戏节”票价上涨为哪般?这确实值得追问。但真的是“青戏节”创办的初衷不再纯粹了吗?事实上“青戏节”未改初衷,只是起了两点变化而提票价,一是要建立一个“青年创作基金”以扶持青戏,需要票房收入支持;二是票价要与导演、演员的付出成正比。表面看,有这两点理由支持,票价上涨也未尝不可,只是与往年的“青戏节”相比票价上涨三倍,让观众有点心气不顺,毕竟青戏现在是需要政府扶持需要观众扶持,票房收入还无法养活青戏。因此说,票价上涨不是明智之举。

当然,现在戏剧市场(不只是戏剧市场)很畸形,票价太便宜确实给观众戏剧质量不高的印象。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真正的原因是戏剧市场疲软,观众本来就不多,票价过高,只能让观众远离戏剧。所以票价才维持在低水平,不会像电影大片那样,实行高价票,总有一些观众支持。可以说,现在不是戏剧的春天,在为扩大观众人群、传播戏剧的“青戏节”上,把票价从往年的最高50元提到今年的封顶票价150元,客观上有违“青戏节”创办的初衷。尽管依照国际惯例,各艺术节的演出票价与正常的商业演出票价差别不大,但是这惯例对于目前中国的戏剧不大适用,在今天的戏剧市场,坚持票价“物有所值”的原则有点难。

戏剧票价需要“物有所值”,但那是戏剧繁荣之后的事情。如今需要做的是,千方百计尽可能地多把观众拉进戏剧院,让观众了解戏剧,认可戏剧,从而喜欢戏剧,从戏剧艺术中得到美的熏陶。一是寻求政府的资助,比如为了此次“青戏节”,北京市剧协投入了50万元,应该说支持戏剧文化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实行低票价制,在政府的资助下,让戏剧演出多些公益性,以吸引观众的支持,培养观众的戏剧爱好。三是建立一个“青年创作基金”很有意义,但是指望票房收入不太现实,应该尽可能地争取社会的支持,比如寻求企业赞助,再比如戏剧院内外加几个捐款箱等。我想社会上喜欢和支持戏剧艺术的有识之士大有人在,只要是好戏剧,就会得到支持,就会有繁荣的那一天。

上一篇:高校启动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程 下一篇:谱如木偶 乐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