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求实效 以创新促提升

时间:2022-06-10 06:44:37

抓关键求实效 以创新促提升

摘 要:东莞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笔者结合多年的群众文化实践,从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全新思路。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思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17-02

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室)622个,博物馆31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589家,实现全部镇(街)文广中心达到广东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实现全市村(社区)文化设施达到“五个有”标准,实现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和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策划推出“我们的节日” 、东莞读书节、都市彩虹、文化周末、越唱越红等30多个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开展了“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进村(社区)、进企业活动,每年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约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300万人次,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体系。全面实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组织开展流动图书、流动演出等流动文化服务,推出东莞文化网、东莞学习中心等新的服务载体,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基本形成了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文化服务模式。全市共拥有各类文化人才2362人,文艺协会276个,文艺团队1803个,文化志愿服务中心35个,形成了一支人员充实、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

应当说,从总体上看,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文化设施建设,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在2011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公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公告》中,东莞顺利成为广东省唯一的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一、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一)抓组织领导,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2001-2010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发展摆在全市发展的重要地位,实施了文化新城战略,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围绕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文化三城”,设立了每年共计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2010年,东莞再次将文化建设纳入新时期全市中心工作之一,确立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并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作为实施该战略的四大核心任务之一,制定了专门的具体实施意见。同时,市级财政设立5年共计50亿的“文化东莞工程”专项资金,其中16亿元将用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建设。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力度,为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抓设施建设,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近年来,东莞投资超过20亿元建设了玉兰大剧院、东莞展览馆、东莞图书馆、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等一大批市级文化设施,镇村也投入50多亿元建设了以长安图书馆、东城影剧院、塘厦展示馆、演艺馆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基层文化设施,文化服务阵地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基层服务点123个,建成“农家书屋”589家,提前三年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实现农村地区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抓活动开展,丰富城乡社会文化生活。近年来,东莞依托文化广场和各类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策划推出了“‘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举办了桥头荷花艺术节、东坑卖身节、望牛墩七月七风情节、麻涌香飘四季文化艺术节、道滘美食文化节、企石千年秋枫文化节、樟木头小香港旅游节、谢岗登山节等节庆文化活动,打造了东莞读书节、走进东莞文明、绚丽大舞台、文化周末、都市彩虹、粤韵金声、越唱越红系列活动品牌,开展了东莞音乐剧节、岭南美术节、东莞市合唱节、广场集体舞大赛、小戏小品大赛、青年舞蹈大赛、群众摄影大赛、音乐舞蹈花会、少儿艺术花会等文艺赛事,这些活动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盛宴。特别是“文化周末”以文化理念、活动内容和运作模式的创新,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绚丽大舞台”获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奖。与此同时,为满足广大新莞人的文化需求,东莞还专门策划举办了新莞人才艺大赛、新莞人歌唱大赛、新莞人艺术培训班等一系列富有外来工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受广大新莞人喜爱。

(四)抓机制创新,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近年来,东莞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机制。通过对公益文化活动项目实行招商,让企业通过冠名、承办、策划、投资等形式参与文化项目的开发利用,几年共推出招商项目522个,成交428个,成交金额达3.3亿元,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建立文化建设考评制度,对全市各类社会组织实施文化考评,几年来共评出了148个标兵、353个先进、317个达标单位,有力促进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此同时,以竞争上岗为核心,对市属9个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用人、分配、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变革,激发了事业单位活力。

(五)抓队伍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支撑。近年来,东莞创新文化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各类人才1060人,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开展各类提升性、业务性、考察性培训活动,推出“东莞文化论坛”,为广大干部职工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提供了有利平台。加强对新莞人文化人才的扶持,制定实施了《新莞人作家、艺术家入户东莞实施方案》,为广大新莞人作家、艺术家入户东莞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此同时,积极加强文艺团队和协会建设,完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努力把全市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整合起来,使民间文化人才成为推动东莞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推进完善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和完善,对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有效保障了群众文化权益、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还有效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未来几年,是东莞打造文化名城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建设更广覆盖、更高效能、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普惠、长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适应城市升级的要求,探索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塑造城市文明、培育现代市民成为东莞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城市化带来楼盘小区等新型社区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城市的组成细胞,原有以行政村(社区)单元为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亟待改变。为此,政府应当探索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社区文化建设机制,促进群众的文化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享有由传统镇村为主向以新型社区为主转变,形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工作模式。

二是适应产业转型的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向企业聚集。如何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向。下来,政府应当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以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为核心,引导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员工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把塑造现代市民、培育城市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共同打造凝聚全体市民理想追求的精神家园,为企业转型发展强大动力。

三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推进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当前,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路径产生革命性影响。为此,应当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具体到东莞,可充分利用三网合一、云计算等技术环境,搭建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框架,探讨更有效的数字资源服务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运作模式,普及数字阅读和全民阅读活动,提升东莞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

四是适应共建共享的要求,强化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以防止文化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为目标,探索组建东莞地区演艺联盟,推动全市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文化品牌统一包装推介,深化与深圳、惠州的文化合作共享,进一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统筹、区域一体格局,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益。

上一篇:古今艺术本质观的对比 下一篇:小小起义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