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街的黎明》荐读

时间:2022-06-10 05:16:01

《铁匠街的黎明》荐读

【推荐理由】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散文作家,作品风格豪放、幽默、睿智、雅洁、朴实、细腻。论者认为,“鲍尔吉・原野的幽默发诸两端:机智与悲悯。习见的生活现象经他点拨,露出可笑的一面,并因此可爱”;“作为成人作家,鲍尔吉・原野葆有天真的目光,令人称奇。童心比油滑更接近幽默”。他新近发表的《铁匠街的黎明》便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幽默而童心未泯的一面。透过其生动细腻的文字,你可以充分领略喀什噶尔这座边陲小城的风土人情。

【且读且思】

一、透过《铁匠街的黎明》一文,你看到了喀什噶尔的人、物、景各有什么特点?

二、文章花了大量笔墨写了“我”与一只小鸟的追逐嬉戏,意义何在?写铁匠铺前的产品时突出了两个细节:“门环背衬雕花精美”、“斧子上面刻着三朵小花”,有何作用?

【文本呈现】

铁匠街的黎明

鲍尔吉・原野

我住的地方叫阿热亚路,在喀什噶尔的老城区。

现在是北京时间7点,对喀什来说还是黎明。路灯还亮着,像刚刚点燃的蜡烛,衬托宝蓝色的天幕。刚刚醒来的喀什,身上还披着蓝纱巾。

阿热亚路实为一条小巷,经过老城区改造,沿街两侧的房子一派阿拉伯风情。“卡叽”这个词源于印地语,意为干枯的泥土,后转为英语的卡叽布。卡叽就是这里房屋的颜色,比杏白,比牛奶的颜色黄,像新刨出的木板的颜色。这条巷子里尽是这样的房子,高低错落,平房或二层楼房。墙砖像用木块贴上去的,细看是仿木块的工艺砖。

维吾尔人起得很早,他们把清水洒在自己门前。阿热亚路上铁匠铺密集,是“铁匠巴扎”,高鼻深目的铁匠们把自己的产品摆在门口,挂在高处。这里有一尺多高的纯钢折页,这么大的折页只有《一千零一夜》故事里古城堡的大门才用得上。还有成对的黄铜大门环,我把两只手握在铜环上,心想:一握就握住了这么多铜。门环背衬雕花精美,怎样恢宏的人家才佩有这样的门环呢?铁匠露出诧异的眼神,好像没人像我这样攥住门环不松手。我对铁匠和门环分别笑笑,松开手,同时明白,住在农村或古代的人才有可能在两扇大门安上这么好看的东西,我只不过摸一摸。

铁匠铺里摆着许多好东西,让我留连巡视却用不上。这把锋利的斧子上面刻着三朵小花,用不上。圆弯刀,用不上。木柄一米长捞肉铁笊篱,用不上。一个远远离开了土地、森林和村庄的人,用不上真正有用的东西。

看这些东西时,我觉得右脚的鞋动了一下,低头看,一只小鸟在啄我的鞋带,更准确地说,是啄鞋带上的草籽――昨天我刚从莎车县的乡下回来。我如此清晰地看见了这只鸟儿的小蓝脑袋瓜,颈子一伸一缩地啄鞋带。我想把这小鸟用手捧起来,心里说:小鸟,你让我像抱小猫一样抱一下行吗?我把鞋带(连鞋)都送你。我一弯腰,鸟飞走了。但它刚刚啄过我的鞋,我越想越高兴,我默记小鸟的特征――蓝脑瓜,灰下颏,黑翅膀,灰爪子――后来飞了。小鸟飞到西边的街上,西边的人家正捏着塑料管往地上喷清水。十字路口的黑大理石碑刻着金色的隶书字体:坎土曼巴扎。

我悄悄走向小鸟,它不飞,步行躲开。我再追,它又躲开。这不是逗我吗?我和小鸟在街上转圈儿跑。我们俩都不飞,只跑,用绅士的步伐慢跑。我抬头,见到一个维吾尔老人正看我。他眉开眼笑,脸上满是慈祥。我第一次见到小鸟啄人鞋带,老汉可能第一次见到一个人追一只鸟追不上。老人右手放左边胸口,庄重地向我躬身,我赶忙还礼。老汉的胡子如胸前绣的一团银丝,戴一顶墨绿色的花帽,缓缓走了。他的灰风衣长可及地。

小鸟儿站在铁匠铺边(它可能是铁匠雇的护铺的鸟儿),我继续漫游。空气中传来木炭的气味,馕铺开始工作了。我探头往炉子里看,白胖的馕面在炉子里贴了一圈儿,炉子像一个冒香味的宝库。干燥裂纹的柳树根劈成段,垛在炉子旁。一位穿绿长裙,蒙黑头纱的维吾尔走进一家卖手抓饭的店铺。在门口,她和店里的女老板互致问候,行贴颊礼。在喀什,我鲜明感受到维吾尔人的彬彬有礼,这个民族把互相尊重看作是每天的大事。那些弹唱十二木卡姆的民间艺人都彬彬有礼,有歌声,有舞蹈的地方必然通行礼节,它们同是文明之树开出的花。

野鸽子在屋顶上盘旋,一个穿阿凡提长袍的维吾尔老汉赶着毛驴车走过。铁匠在砂轮前蹲着锉折页,火花从他裤裆喷出如礼花。他戴的风镜,是我小时候戴过的――方型,由四块玻璃组成。街东的骡马客栈播放十二木卡姆音乐,民间艺人扯着嗓子演唱,而我钟情音乐里的手鼓声。独特的中亚风情的6/8拍子的节奏,让我跃跃欲试,用鞋跟打节奏,把脚步变成舞步,往前、往右或往后顿挫而行。

我在这条街上走第二个来回的时候,孩子们上学了。天空露出玉石般的青白色,杨树的树干愈发洁净。仔细看,绿色的小桑椹爬在枝条上,桑树的树干像毛驴肚子一样白。

(原载《人民日报》)

【文本解读】

对于鲍尔吉・原野的作品,我读得较多的是他的那些感悟生活的哲理散文和随笔,那些心灵鸡汤式的文字让我充分领略到了他的真诚、细腻和洞察生活的能力。而这篇《铁匠街的黎明》则让我窥视到了鲍尔吉・原野的内心世界里的另一片天地,看到了他的那颗总是储存着善意的易感的心,看到了他孩童一般清纯的目光,看到了他随处可以落地生根的性情。

喀什噶尔是一座边陲小城。这里建筑物的色泽、样式以及建筑材料都体现出一种浓郁的阿拉伯风情。文章正是从沐浴在晨曦中的这座边陲小城的建筑物写起,将读者一下子带进了那片具有异域特色的情境之中。随后,镜头逐步拉近,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当地的“主打企业”――密集的铁匠铺,以及铁匠铺门前摆挂的颇具特色的产品――各种铜器和铁器。

这些器物大多具有实用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中相当一部分简直就是工艺品。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两处细节描写:一是“门环背衬雕花精美”,一是“这把锋利的斧子上面刻着三朵小花”。透过这“雕花精美”和“三朵小花”,我们隐约可见维吾尔族匠人具有的那种热爱生活的艺术家的情怀!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在这两处细节上显露无余。

然后,镜头便落在了这座小城的主人――以“高鼻深目”的维吾尔族人为主的市民们的身上。这里的人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彬彬有礼。这里的人清晨即起,洒扫庭除;这里的人见面时总要互致问候,相互施礼,甚至对“我”这样一个陌生人,一位老人也不忘“右手放左边胸口,庄重地向我躬身”;这里的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一份儿事,大人(包括老人)劳作,孩子上学,你看不到一个游手好闲的人;这里的人热爱艺术,爱唱歌跳舞,甚至他们的劳动都会被染上了浓郁的艺术色彩,以至连“我”这样一个远道而来的人都深受感染。

读过《铁匠街的黎明》的人,大概都不会忽略文中“人鸟相戏”这样一个情节――小鸟先是啄食“我”鞋带上的草籽,继而在“我”弯腰捕捉的时候飞走,可又并不飞远,而是在不远处落下,甚至与“我”玩起了追逐与逗引的游戏――人与鸟之间的这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系,正体现出了喀什噶尔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其他生物的亲近。

《铁匠街的黎明》呈现给我们的,是别具风情的边陲风光,是淳厚善良的朴实民风,是人与自然完美交融的世外桃源,是满含诗意的歌和舞的殿堂……作者以一颗纯真善感的心和一种清新自然的笔触向我们摹画出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让人读上一遍便顿生向往之心!

上一篇:守望雅安,有一种正能量让人动容 下一篇:复旦投毒案 琐事背后的生命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