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时间:2022-06-10 02:57:47

摘 要:“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泰戈尔这句话说得多么美妙!思维只有通过不断地互相碰撞,才能发展,才能产生灵感。教师与学生本来都是“石头”,都是万千石头中普通的一颗,可是,在思维相互碰撞的课堂上,他们往往会产生更多的灵感,于是个个就会变成闪烁灵光的石头,光彩夺目的石头。

关键词:阅读;相击;碰撞;点燃;思维火花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出来”,阅读课堂的生命火花一旦被点燃,学生的思绪就会被点燃,有时候,甚至会提出一些更高深的见解,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激发全班同学的热情。下面笔者将以一个案例来阐述这一观点。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钱学森》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因为本文采用了倒叙手法,这一节本应放在第六自然段之后,而作者把其置于开头,这对主人公钱学森的形象塑造必有其特殊作用。所以,在课前的集体备课上,老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决定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初步感受到主人公的归心似箭。而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再回到这一节,细细研读,深入感受其字里行间蕴含的钱学森迫切地想报效祖国的赤子之情。六(2)班的课堂上,课照着预先的设计有序地进行着……

师:古代圣贤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是钱学森的真实写照,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大丈夫。同学们,现在再回到文章的开头大家曾深情朗读的第一节,来看看这字里行间饱含着什么?相信你一定会比第一次读时有更多的新发现。

生读文,静思,似有所悟。

生1:从“劈波斩浪”中我感受到这巨轮行驶的速度非常快,这正如钱学森真想立刻就站在祖国的土地上的心情一样,归心似箭。

生2:其实从“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魂牵梦绕”这些更能看出来,他特别的思念祖国,他甚至希望自己乘坐的不是缓慢的轮船,而是飞速的火箭,一下子就回到祖国。

师:(愣住了。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学生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是否曲解了原意?细细思来,似乎也能说得过去。看来,真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种理解呀!怎么办?怎么评价?肯定?否定?瞬间,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于这句话,老师也有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钱学森多么希望脚下是火箭的舱壁,那是因为他现在就想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导弹事业作出贡献,让自己的祖国从贫穷走向富强,他的拳拳爱国心由此可见一斑。

生3:(很着急)是的,老师,从“屈指一算”“已经”,还有“15天了”这些词中都可以看出,他觉得这15天是多么漫长啊!他多么想马上就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呀!

生4:(马上站起)还有这句话中的“眺望”说明他一直在看向远方,他希望祖国的影子在下一秒就出现在他的视线之内。

师:(也从以前从没有注意过的词句中获得了新的发现)你们提醒我了,是呀,从“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中的“不时掠过”说明他在甲板上已经站了很久了,他一直在眺望,他希望早点看见祖国的影子。

(老师的激动更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他们的目光在一行行文字中来回逡巡,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或者别人有了新的发现而激动、振奋。)

生5:(很急切)老师,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词也能看出钱学森站在海面上望的时间很长,就是“水天一色”。正因为他望得久了,都模糊了,分不清海与天,所以才“水天一色”。(大家鼓掌,掌声停下,他接着说)我觉得“水天一色”这个词用在这里还可能暗指他的那颗爱国心与祖国已经融为一体了。(更热烈的掌声)

(这个孩子的突发奇想打破了课堂的平静,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全体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思考,打开了他们的思想大门。)

生6:老师,你注意到“稳健的步伐”这个词语了吗?

师:这里能有什么新发现呢?我很疑惑,真的,老师从来没有想过。

生6:从“稳健”这个词我们我可感觉到钱学森的内心也一定是觉得非常踏实的,不像在美国,在为回国而努力的五年里,他时时担惊受怕,现在他回国了,马上就要踏上祖国的土地了,心里踏实了,所以步伐也是稳健的。

师:(使劲鼓起掌来)大家都说得太精彩了!老师自愧不如,教了好多次的《钱学森》,从来没有这样精彩过。是你们让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是你们让老师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7:老师,还有呢。对于“清晨”这个词我有感受,清晨,就是天刚亮,钱学森思念祖国心切,早早就起来眺望远方,希望能早一些回到祖国。

生8:(急切)老师,我觉得这里还有个最关键的时间“10月1日”,这是什么日子?是国庆节呀。(本来不明就里的同学经他一点恍然大悟,纷纷热烈地说起来)之前他的每个国庆节都是在美国度过的,而这个国庆节与以往不同,他即将回到祖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以在这一天,他特别的思念,特别的激动,特别的想立刻就站在祖国的土地上,为国效力。

生9:(激动得不能自已)是呀,虽然今天他没有看见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可是,五星红旗早已在他的心中飘扬……

啊,“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泰戈尔这句话说的是多么美妙!是的,思维只有通过不断地互相碰撞,才能发展,才能产生灵感。教师与学生本来都是“石头”,都是万千石头中普通的一颗,可是,在思维相互碰撞的课堂上,他们产生了灵感,于是个个都成了闪烁灵光的石头,光彩夺目的石头。老师是,学生也是。这样的对话,这样的碰撞为我们的阅读课堂增添了多少“意外”和“鲜活”!谁能预料,在这样的长期打磨与碰撞中,不会有石头成为价值不菲的宝石呢?

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被动地接受,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学会“留白艺术”。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是由学生发现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知识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交流对话的场所,学生的交流表达才是教学过程流淌的音符,才会让课堂充满灵气和激情。阅读课堂中我们要营造对话交流的氛围,放飞学生灵性的翅膀,让课堂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灵动的乐章。

让自己也做一块石头,去接受学生思维的撞击吧!创设相击的课堂,营造相击的氛围,让我们都在相击中产生灵光!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上一篇:用心耕耘 2期 下一篇:以字育人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