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如果你难受,就哭一哭吧!

时间:2022-06-10 01:37:09

我想睡觉!你打扰了我!

一天下午,我骑着自行车带着刚满4岁的甄小美,她坐在后面的儿童座椅里,忽然自行车歪了一下,又歪了一下,我很有经验:甄小美睡着了,头来回晃,每晃一下,车子就跟着歪一下。

我提高声音叫了一声:“甄小美!”她立刻回答:“What(什么)?”然后“哇”的一声大哭出来,尖叫道:“I wanna sleep(我要睡觉)!”原来,她的确睡着了,并被我的喊声惊醒了。

我靠边停车,甄小美坐在儿童座椅里哭得撕心裂肺。我知道现在该拿出我新学的一招了――认可并说出孩子的负面情绪,而不需要改变她的情绪。

我伸出双臂想抱她,表示我理解她:“妈妈知道,你被我叫醒了,很不高兴,很生气。你还想睡,闭上眼睛,继续睡吧。”可她不但不让我抱,哭的声音反而更大:“No! No!”同时挥舞着胳膊,把我的双臂推开。

我又换了一种方式:“我知道,你现在非常烦躁。深呼吸,你就会觉得好多了。”她根本不听!

很多路人看过来,我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心里还有一丝虚荣而愚蠢的想法:我还是教家长辅导课的呢,怎么现在倒搞不定自己的孩子了?一瞬间,我差点从“试图改变孩子的情绪”,变成“失去自己的情绪控制”:发怒。差点就对甄小美大吼:“不许哭!你要再哭,我就……”当然,这样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这个新方法――认可并说出孩子的情绪也适用于自己:认可并说出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呢?有点慌乱,有点尴尬,开始不耐烦。我自己都不镇静,怎么能给孩子带来平静的情绪影响?

我深呼吸一下:“你想继续睡觉对吗?”甄小美哭着点头。

“不想让妈妈抱?”甄小美哭着点头。

“想让妈妈继续骑,你好睡觉?”哭着点头。

“妈妈把你吵醒,你又烦躁又生妈妈的气?但是还没有完全醒过来,又表达不出来,更急躁了,对吗?希望这些都没发生,自己一下子就重新睡着了,对吗?”甄小美哭着点头,但哭声小了一些。我认可并准确地说出了她的负面情绪!

我接着说:“你这样哭叫,让我觉得紧张,我可能会骑不好车子。我用了很多方法,还无法让你平静下来,刚才也有点急躁。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所以我平静下来,不急躁了。”

很神奇,甄小美虽然还在哭,但我说的话她都听了进去!

“这样吧,我继续骑自行车。你坐在后面,自己想办法,尽力让自己也平静好不好?”果然见效。我开始骑车,很快,坐在后面的甄小美不哭了。

我们到家了,甄小美没有再次睡着,又开始大哭。我把她抱起来,坐在沙发上,慢慢地晃。她停止哭泣,靠在我怀里:“我想睡觉,只有刚才那个时刻我能睡着。但你把我吵醒了,我觉得很生气很厌烦!现在我还想睡,可是睡不着。我还是觉得很生气。”她现在的表达多清楚!

这一次,我没有给她讲道理,依旧只表示对她情绪的接纳:“我非常理解。昨天妈妈坐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很幸运,没有人叫醒我,所以我睡了10分钟。”

甄小美撇着小嘴巴,伸出两只小手比画:“you slept this much(你睡了这么多),”然后把两只手掌合得很近很近:“But I only slept this much(但我只睡了这么多)!”

我搂紧她笑,忍不住亲她:“没错。你比画得非常准确!你太可爱了!”

甄小美也笑了。我们依偎了5分钟,甄小美的闹觉全部结束,恢复了活泼快乐的常态。

请诚实表达自己的情绪

大约两年前,我学习到两个概念:情绪诚实,情绪安全。

孩子天生“情绪诚实”,他们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但他们无法通过精准的词汇,而是通过哭闹等行为来表达。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的负面行为,却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负面情绪――情绪人人都有,没有对错。

因为大人不能接受孩子的行为,所以打击孩子情绪诚实的“训练系统”从很早就开始了。成人常强迫孩子做出和情绪相反的行为,比如,孩子感觉难过,却被要求平静;孩子感觉不服气,却被要求道歉;孩子没有感激,却被要求说谢谢;孩子感到生气,却被要求理智。渐渐地,孩子明白了: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会有好处。于是,孩子学会:停止将自己最诚实的情绪表达给周围的人。

我们在孩提时代,即使受到过很多鼓励,如果没有“情绪诚实”,父母就看不到真实的我们。当我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后,可能会尽量避免和父母来往,即使来往也是出于责任或内疚。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觉得苦恼、不解:“我真不明白你怎么会这样!”他们不明白的是:因为多年来他们都不鼓励孩子“情绪诚实”,才导致这个行为。这些父母深深相信自己“从头到脚”了解孩子,但孩子不认为父母“了解我”(理解)――这就是关键问题所在。

很多人说不出他们的感觉,这是因为当我们小的时候,大人不允许我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更别提用语言帮助我们表达。当感觉被压抑时,很多的智慧源泉也被斩断了。

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情绪诚实”方式,基本就是我们长大后对待自己情绪的方式。

当我们能够通过接纳并说出情绪的方式,对孩子、对自己“情绪诚实”时,我们就创造了“情绪安全”的环境。孩子和大人都会觉得“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当我们认可这些感觉,并用互相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对这些情绪感觉的管理也会改善。同时,言传身教,我们的孩子也能学会情绪管理。

当那个真实的自己被接受后,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安全感。进一步,因为我们不担心被否认,我们会对自己的情绪更诚实。因为安全感增强了,别人是否认同我们的想法,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接下来,这样的自信气质,也会吸引同样拥有强烈安全感的人。最后,随着成长,我们周围会有越来越多安全、自信、坦诚的人。

上一篇:时代华纳公司剥离杂志业务等 下一篇:自体脂肪移植之“开运”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