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 No2》演奏探微

时间:2022-06-10 11:15:25

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 No2》演奏探微

摘 要:本文详细运用音乐本体的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 No2》的创作手法、曲式结构、演奏风格以及技法研究,诠释了勃拉姆斯钢琴音乐的独特风格和奇异魅力。

关键词: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创作手法、演奏技法、音乐风格

在威利・冯・贝克拉特(Willy von Beckerath)给勃拉姆斯画的一张著名的素描中,作曲家津津有味地吸着雪茄烟蒂,一边用左手越过右手弹着钢琴,他弹的曲子就是《g小调钢琴狂想曲》[ Denis Matthews,于少蔚译.勃拉姆斯-钢琴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101.]。

《g小调狂想曲》是一部热情洋溢与情感内向相融合的作品。它充分体现了勃拉姆斯的双重性格:既敏感、冲动,又腼腆、温柔。勃拉姆斯以其超凡的理性控制力使他性格中的两重性得到统一和平衡。该曲被评论家誉为“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得最多的名曲” [ 黄莹.古典与浪漫 理智与情感――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 No.2》钢琴教学指导[J].小演奏家,2004,6:42.]。这首狂想曲在音乐情绪上显得更为热情澎湃,躁动不安。

一、创作手法及曲式结构

《g小调狂想曲》的结构似奏鸣曲式,呈示部中出现了各不相同的、明显的主题,展开与再现也是段落分明。它带有叙事曲的意味,这一作品在结构上十分的严谨,并没有因为有浪漫主义内涵而形式松散,饱满的和弦和频繁变换的和声是全曲的骨架,贯穿全曲的是三连音、三对二的节奏。作品采用奏鸣曲式写成。其结构图示为:

呈示部展开部

A BCA’ C’ A’+ C’

主部 连接 副部 结束部 展开主部模进展开结束部展开主部与结束部

主题材料主题材料

1-89-13 14-20 21-3233-40 41-5354-64 65-85

gD-g-D:Vdd c-f-♭E:V7 b b-g g:V

再现部结尾

ABCCoda

主部连接 副部 结束部

86-9394-98 99-105 106-116 116-123

g D-g-D:V g dg:V-T

二、演奏技法研究

《g 小调狂想曲》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于乐思的丰富多变和材料的精炼统一能巧妙地结合。作品中不同的主题连续出现,情绪与内容的对比鲜明突出,但是在这些变化中我们始终能够找到使主题材料统一的因素,使我们不得不惊叹勃拉姆斯精巧的结构组织能力[ 代百生.古典形式篱苑里的激情宣言―勃拉姆斯的《狂想曲》Op.79[J].名家名曲,9.]。这首作品不仅表现了钢琴音阶、速度、音感等等,更重要是用三、六、八度来重复旋律线及分解和弦的织体节奏变化,让人感受到宽广有力和极丰富的强弱力度变化,将其整个感情融化在音乐中,产生出音响饱满的音乐效果。

(1)、表情记号、节奏与速度

《g小调狂想曲》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即使也有狂暴躁动热情激动之处,有多个主题的性格对比强烈且连续出现,但三连音的音型贯穿始终,成为全曲节奏和旋律材料的统一要素。

谱例 1 第62-66小节

该曲的速度表情记号为十分激动地、热情洋溢地、不太快的快板(Molto passinoate, ma non troppo allegro)。节拍可在四分音符等于120左右。主部第4、8小节,中部第(84-85)小节、再现部第89、93小节的“rit”;主部第9小节和再现部94小节标了“in tempo”,弹奏时要严格按照标记来演奏。第2、6、87、91小节的第四拍旋律最高点上的F音和A音,弹奏这一拍时速度稍稍“抻”一下(谱例2)。

谱例 2 第2、6、87、91小节

副部主题抒情如歌可根据情绪的推进适当运用“拉宽、加紧”的节奏伸缩处理,第(14-20)小节中的三连音音型应该紧凑一些,四分音符可适当拉宽,这样旋律的进行才会更加流动。展开部中第(35-37)小节、第(43-45)小节先是渐强之后马上出现了“p”的力度记号,为了突出力度层次的对比,速度可略微放宽些,但不能有停顿感。第59、79小节强拍上出现的“ff”,速度也可以放宽些,起到强调作用。结束部的第114小节以“ff”的力度记号进入到结尾,之后到最弱,以强奏和弦为结束,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使音响更加丰富。

(2)、力度与触键

《g小调狂想曲》全曲的力度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基本都在“ppp-ff”之间。A段情绪激动、音色饱满,力度基本上都是“f”。副部主题旋律抒情、表现性强,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力度从“mp”开始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力度逐渐的增长,最终推到“f”上。左手八分音符的伴奏同样不能太弱了(第14、15小节)。

手指尖坚实有力,推动着主题放声歌唱。同时左右手的音色要和谐,不要把强音弹成“噪”音。

结束部带有朦胧的色彩,由“p”开始,经过音乐的不断丰富,最后以强奏结束该段。展开部中第(61-64)小节运用了从“ff”到“ppp”的转变(谱例3),音乐进入神秘的色彩,手指应当贴键依靠指尖来完成。第65小节开始的A’+ C’段的旋律加进了结束部中始终单调重复的三连音音型伴奏,以极轻的力度(sottovoce)演奏,整体的音乐格调是轻盈的、飘逸的,所以如果手腕的重心较低,发出的声音就会显得过于结实而缺少灵敏度。结束部到尾声是“cresc”到“ff”的过程,力度根据音乐旋律到达至高点,再以渐弱到“pp”。 实际演奏中任何力度的变化都是相对的,最弱的是为了后面更强(反过来最强也是为了衬托更弱)。指尖要慢下键,把音乐拉宽,集聚所有力量到指尖,掌关节撑住,爆发于最后两个和弦,音响干净、利落。

谱例 3第61-64小节

(3)、音色

《g小调狂想曲》全曲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对比,触键和力度是决定音色的变化的两个重要要素。全曲的声音控制都突出在旋律、低音和伴奏声部上,突出旋律高声部的明亮,低音声部的深沉,伴奏声部的柔和。

主部主题音乐情绪热情,厚实。开始的两手交叉弹奏是为了使右手能继续奏出内部和声,左手跨越的两个音要与右手所弹奏的前后两个音连贯,使旋律流畅、自然 ( 第1小节)。

第(8-13)小节是以强奏的和弦及强烈的节奏感为特点,三、六、八度的大量运用及这些音程的双重加强,使音乐更富稳定性,从钢琴中产生出交响乐般的丰满感。其节奏紧凑,音乐旋律流畅统一。副部主题柔和抒情,音色上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在弹奏上需要用手指的指肚来触键,依靠手腕的左右调节来实现重量的转移。结束部中高声部旋律音的非连奏与左手附点节奏使音乐具有张力,右手高声部的声音仿佛一直“悬挂”在半空中,给人感觉如空气一般的气氛。左手的声音则比右手中声部的声音要实一些,并不需要弹得很重。

展开部中三连音的演奏技巧极为精细,音色要求轻巧、清晰,情绪连绵。左手八度坚挺。结束部随着音区的提高和低声部旋律节奏的加密以及力度的增强终于在结尾进入之前爆发。最后8小节的尾声使乐曲慢慢平静,最后的两个强奏和弦干脆的结束了全曲。

(4)、踏板

踏板的使用很复杂也很精细,它是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g小调狂想曲》主部音乐热情洋溢,踏板可以在和声改变时更换,其中第(9-13)小节的跳音奏法部分不应使用踏板(谱例4)。

谱例 4第9-13小节

在用手无法保持低音而又特别需要和声制成的副部乐段中,低音的线条很重要,由于低音是和声进行的基础,所以这里一个和弦用一个踏板,将低音保持住,使低音与和弦连起来。结束部里可以根据高低声部旋律的变化,在节奏感很强的三连音伴奏音型中,为了强调有特性的节奏型,加强节奏的韵律,往往用直踏板,即一拍换一次踏板,使节奏感更鲜明、更生动(谱例5)。

展开部和再现部的踏板也可以根据和声的转变进行更换。在展开部开始时,力度层次较强、走动较快的高声部单音旋律,则应当几个音一个踏板(谱例6)。

谱例5第14小节

谱例 6 第33-40小节

第(63-65)小节的“ppp”应使用左踏板,可以使音乐达到其要求的效果。第(77-80)小节,踏板在开始渐强部分的77、78两小节里慢慢踩下去,使踏板不断加深,直到上行结束进入79小节这个力度层次开始用全踏板,从而帮助手指更好地达到渐强和音乐情绪上扬的效果。

结尾第(119-121)小节也可以使用左踏板,最后两个强奏和弦用强收踏板,在音乐结束的那一刻,踏板很快放掉,不仅起到音量对比的作用,而且还有音色调节的作用。乐曲中出现的重音(),为了增强音量和共鸣,在这些音上可以用直踏板。

三、创作特点及其音乐风格

(1)、创作特点

勃拉姆斯是一位充满矛盾性的作曲家,《g小调狂想曲》的创作手法,风格响亮厚重,有其独特的旋律结构,无与伦比的表达风格和难以用语言概括的内在热忱,既具有交响音乐的气势、又具有丰富的浪漫主义情感。在写作手法上,古典、浪漫是相对的而不是对立的,勃拉姆斯以古典的传统技法为主,吸收了一些浪漫派的写作手法,古典原则与浪漫手法并存,这是他最为显著的创作特征。勃拉姆斯以其作品中深刻的内涵打动听众。

勃拉姆斯的音乐有强烈的个人色彩,《g小调狂想曲》中大量运用三、六、八度音程,造成他的音乐十分厚重,使得作品具有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效果,三连音的使用以及热衷于对应三连音放置两个音符是作品中最具特点的地方。大量的切分音、复式节奏,以及类似的节奏相互变换,证明了他的良好节奏感觉。作品中的和声也是相当丰富的,其丰富度不时同粗糙的另一特征复调形式对比。节奏充满着活力,扩充了舒曼跨小节写出切分法节奏的方法。

(2)、音乐风格

1)、民族气息(民间音乐的运用)

勃拉姆斯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了德国以及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狂想曲以德国民歌为基调,运用宏伟的古典曲式,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使音乐在古典的基础上不断得以深化、成熟,反映出作曲家与人民在精神上、情感上的相通与联系。

2)、古典、浪漫风格的结合

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风格介于浪漫与古典之间,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音乐风格特征奠定了他在德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g小调狂想曲》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以其曲式结构的紧凑均衡、主题材料的精炼统一而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艺术特色。但其音乐内容却由多种材料的强烈对比及其丰富的和声、交响性的音响而具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形式是古典主义的传统观念,但是音乐内容实质上是浪漫主义的,因此而形成了他个人独特的内涵,所谓古典主义的外表,浪漫主义的风格。

《g小调狂想曲》富有民族气息,将古典与浪漫风格融为一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音乐要素的精心组织来进行“整体”型创新,用古典的形式原则表达了充满力量的宁静、愉快的镇定、抑制住的深情,其音乐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不言而喻[ 周雪丰.勃拉姆斯几首钢琴作品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参考文献:

[1]张芳.勃拉姆斯钢琴音乐风格探源[J].音乐文化,2007,3.

[2]郭小苹.勃拉姆斯的性格特点及其音乐风格[J].音乐研究(季刊),2007,9.

[3]黄莹.古典与浪漫-理智与情感―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 No2〉钢琴教学指导[J].小演奏家,2004,6.

[4][英]马休斯,于少蔚译.勃拉姆斯钢琴音乐[M].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5]李季军.西方音乐史教程[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1:104.

[6]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64.

[7]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39.

作者简介:

田晶,出生于1983年,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上一篇:超越“经济人”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下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