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追寻看不见的真实

时间:2022-06-10 08:34:39

对话阎连科

记者:你最初是如何与文学结缘的?

阎连科:30多年前,在我老家那块偏穷之地,读书有些荒诞、奢侈和异类。因为我大姐常年有病卧床,不能下地劳动,不能到校读书,为了消磨时光,她的床头就总有小说压在枕下。她那块被窗光和油灯照着的床头,就成了我最早的书架和书库。《艳阳天》《金光大道》《青春之歌》《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经典,那个年代能够在乡村出现的书籍,都会神奇地出现在她的床头,都会被我一页页翻阅,当然还有《西游记》《三国演义》这类古典文学。这是我阅读的开始,每每回忆起来,都倍感温馨。比如《红楼梦》,看到黛玉葬花、黛玉之死,我也会黯然伤神;看到贾宝玉出走,我也会觉得活着真没意思。

记者:在你看来,文学作品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你的作品具备这些品质吗?

阎连科:最可贵的品质就是绝对的个性化,用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目前我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以后的写作还要进一步努力。

记者:对于同年代一些作家的作品,你看得多吗?你判断作品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阎连科:看了不少,但不会那么及时去看,一般都是喧闹之后找来看。我喜欢看那些我的写作无法表现和无法达到的作品。我认为,我无法完成的作品,对我来说,都是好作品。莫言、余华、王安忆、贾平凹、韩少功等,他们在艺术上都有不可取代的地方。莫言的《酒国》,里面红烧小孩当然是虚幻的想象,但他这种充满了奇特欢乐景象的想象,我做不到;看《长恨歌》,字里行间那种简洁、准确和适宜,以及扑面而来的诗意,我是做不到的;《许三观卖血记》那种悲痛下面的温暖我也做不到……这些作家你就得尊敬他。因为在他的作品里有你无法完成的元素。我判断作品好坏只有这一个标准,就是他能做到,我不能做到。

记者:你平时写作,是整体框架构思好才动笔,还是一边写一边想?

阎连科:无论长篇、中篇、短篇,对我来说最初就是一个念头,仿佛星星之火,漫长的构思就是燎原的过程,没有什么规矩可言,一般也没有写作提纲,但是会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和路线图,在脑子里的呈现,这个路线图更多的时候是故事和人物。

记者:相比很多作家,你的作品很少被改编成影视,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遗憾吗?

阎连科:关于改编,我没有任何遗憾。这恰恰说明了你的某种鲜明的写作个性。说明你的作品根本不适宜改编。不是说不适宜改编就是好作品,而是说,不适宜改编,也是作家写作的个性之一。

记者:有人称您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您认同这个说法吗?

阎连科:我作品中的情节虽然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它也不能说是完全的魔幻和荒诞,在阅读的时候,相信读者能够感受得到。把现实中看似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结合历史和现实,写进小说,并让它们在小说中读起来合情合理,我称之为“神实主义”――在创作中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被现实主义掩盖了的真实。《炸裂志》就是在这样的积累下诞生的。《炸裂志》里面的想象其实是生活中“不存在的存在”,而那是一种“新的真实”。

上一篇:曹慰德:家族企业不做慈善,就没有家族灵魂 下一篇:史上最火大学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