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节奏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时间:2022-06-10 04:58:28

慢节奏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课堂里,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个问题还未解决好,那个问题又被抛了出来,幻灯片不停地切换,快速又浮于表层的分析是贴标签式的解读,学生在紧张快速的教学节奏里迷失方向;教学节奏缓慢,环节松散,一平如水,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缓慢拖沓的教学气氛里消失殆尽。这些当然是课堂节奏失调的典型,是远离有效教学的课堂,语文课应当充盈着和谐的课堂节奏。课堂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快慢、缓急变化的规律,时而快速急促,时而缓慢舒松,节奏的起伏变化,让课堂充盈着灵动,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节奏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形态,如教师的语言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节奏中的内蕴应该表现教学过程中结构层次及教学内容中节奏的处理,本文重在阐述内蕴节奏的慢节奏的合理运用,因为这能更持久地散发魅力,使教学有效。

课堂上需要快节奏,又离不开慢节奏。因为一味求快,学生跟不上,产生不了成功感,反倒增加心理负担,降低学习兴趣,那么我们需要在哪些时候放慢教学节奏呢?笔者认为教学慢镜头是教师以舒缓的手法处理文本中的重点、难点,给学生充分吸收消化时间,精讲细析,“重锤敲打”,如果仅在几分钟之内就完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这样的课堂安排又是不合理的。在重难点部分的文字品味、文章的诵读上该慢就慢,节奏宜缓,火候老道,力求在这些环节读出语文味,读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文字的品味与朗读是个性化的体验,欲速则不达,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吸收、感受的时间才能有效完成。

一、文字品味上的字斟句酌,需要慢节奏

王尚文教授说:“只有走进言语的深处,把握言语形式的丰厚感性内涵,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目标。”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目标是品味语言,而语言品味是一个需要细咀嚼、慢下咽的过程,这时候我们就要大胆地放慢节奏。

上晏殊的《蝶恋花》时,为了品读“槛菊愁烟兰泣露”语言的精美,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悲楚的内心世界,我试着让学生比较阅读,从“黄菊初开兰蕊吐”到“槛菊含烟兰带露”,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从而体会到词人的炼字之凝练、准确,感受到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又孤寂的心态。只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我们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这种赏析与品味需要我们潜下心体会,需要长时间挖掘文本而偶获灵感,成为课堂上靓丽的风景。

陈钟爬鲜λ担骸坝镂目问敲赖模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慢慢咀嚼语言的芬芳,在咬文嚼字上下足工夫,这样的课才韵味十足。

二、文章诵读的有效指导,需要慢节奏

除此之外,朗读也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语文课应当洋溢着琅琅读书声,有些课就是学生在读中完成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让学生读,对于读的指导明显不足,未能达到朗读效果与目的。因此在学生读得不好的时候,老师在指点评价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情感表达方面后,还要让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目的,而这个反复朗读的过程就是一种“慢”的节奏。

如肖培东老师上的《山羊兹拉特》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老师先请学生朗读山羊和阿隆在草垛里的对话,当学生读到羊独有的语言“咩”时,情不自禁地笑了。这时老师不急不慢地请学生还原这个“咩”字丰富的含义,进行生生之间的对话。三分钟之后,学生朗读这段还原成文字的对话,但是依然笑声不断,显然学生没有走进情境,一般老师到这个环节就止住,认为花了很多时间。但肖老师没有就此罢休,通过幻灯出示了还原的人与羊之间的文字对话。在学生情感酝酿好后,肖老师又重新开展刚才那个环节,请男女生朗读原文中人与山羊的对话。在学生读到不同的“咩”字,情感较为平淡时,肖老师还加以点评。此时,同样一个“咩”字,学生读出了急于解释的急迫,读出了最深情的温柔,没有一个同学在笑,只有从情感的空白到情感的充实,只有为这三天三夜人与羊之间的情感而感动。

老师花在这一环节的处理足足有20分钟,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诵读,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咩”字背后的意味,多次朗读、反复品味,最后学生达到情感的饱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充溢课堂。朗读指导是容易走向表面而形同虚设的,因此我们可以适当放慢节奏,更从容地指导,让师生在这个环节中有所得,实现有效诵读的目标。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确实,一堂课不应该只有一种调子,只有一种速度,它应是多姿多彩、跌宕起伏的,有快处理,正如苏轼所说:“风行水上,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快节奏一般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非重点部分、文字浅显易懂处,以大密度、高强度的教学手法进行文本解读,言简意赅,“轻轻叩击”,能省则省。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要让自己慢下来,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美丽世界里。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3]薛哈根主编.推敲新课程课堂(语文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

上一篇:和亲女的原型 下一篇:识字教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