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改变态度

时间:2022-06-10 03:52:59

〔关键词〕心理实验;冲突;认知失调

一、引言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自1951年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首创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令人感兴趣的理论之一。认知失调就是一个人在作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念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费斯廷格提出了有关认知失调理论的两大基本假设:

第一,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感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认知和情感协调一致的目的。具体说来,减少不协调的途径有三:一是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二是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从而达到协调;三是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来消除原有的不协调感。

第二,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主动避开那些很可能使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内外因素和信息因素。人们在这种冲突状态下可以有何作为呢?面对这些减少认知不协调的方法,个体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呢?为此,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James Carlsmith)进行了实验研究。

二、实验介绍

1.实验目的

探究在认知失调状态下,个体如何适应和改变来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2.实验过程

1959年,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了认知失调实验。该实验的被试由71名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低年级大学男生组成,告诉他们所做的实验叫做行为测量,而实验的真正目的对被试保密。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中,让所有被试从事枯燥无味的活动,从而产生一种一致的消极体验。任务一是让被试从托盘里拿出线轴放在桌子上,然后再将线轴放回原处,并如此循环往复,实验者拿着秒表在一旁观看并作记录,该任务的时间是30分钟;任务二是在被试面前放一块板,上面钉有48个方栓,主试让被试按顺时针方向将48个方栓旋转90度,循环往复做30分钟。

第二阶段是实验的核心阶段,主试先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控制组被试完成上述任务后即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就自己对刚刚完成的实验任务的感受接受访谈。实验组的被试则和实验者进行谈话。实验者告诉他们,你是A组的被试成员,另外还有B组的被试成员,我们打算告诉他们实验是非常有趣的,而这个消息由伪装成已完成实验任务的大学生来传递。研究者离开房间几分钟返回后,有些迟疑地询问被试是否愿意帮他向B组成员传递这个消息,因为那个负责传递信息的大学生病了,暂时找不到人来顶替,而此时外面正有一位B组的成员在等候。愿意传递消息也就意味着要向B组的成员撒谎,隐瞒自己真实的感受。

实验者又将愿意提供帮助的被试分成两组,主试给一组被试每人1美元作为酬金,而给另一组被试每人20美元作为酬谢,每组各有20名被试。主试让他们对B组的成员说:“这项实验任务非常有趣,我从中得到了快乐,我很高兴,这是激动人心、令人兴奋的。”被试和B组的成员(由实验人员伪装)在一个房间里单独待了2分钟,随后将被试带入访谈室,请他们谈谈对实验任务的真实想法。

3.实验结果

每名被试在实验的最后访谈阶段都对该实验任务表达了真实感受,实验者将其作为评价指标,例如,他们觉得任务是否有趣,是否令人愉快,是否愿意参加类似实验等。要求他们回答4个问题,以11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定,0代表中立的看法,+5代表积极正向的评价,而-5表示消极负向的评价,考察被试对该实验的态度和评价。4个问题分别是:你觉得这些实验任务是有趣且令人愉快的吗?你对自己完成这些实验任务的能力了解了多少?你相信该实验及你所完成的实验任务是在测量某些重要的东西吗?你是否还愿意参加另外一项与之类似的实验?

评价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对访谈问题回答的平均评定值

从实验结果可知,得到1美元报酬的被试与得到20美元报酬的被试相比,更喜欢这些实验任务,这与我们的常识判断是相反的。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

我们知道,被试在实验后心理上会产生两种相矛盾的认知:其一是真实的认知——任务是非常单调枯燥的。其二是他接受了报酬不得不对别人说谎,告诉别人工作非常有趣。一般我们可能会猜想,接受高额报酬的人应该更喜欢这个实验,但是实验结果恰恰相反。得到20美元报酬的被试,他们对自己的撒谎行为可以解释为“为了钱”,因而无需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评价来获得心理平衡;而只得到1美元报酬的被试,钱不足以成为平衡认知失调的力量,为了寻求心理和谐,摆脱认知失调的困扰,他们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因而在心理上更愿意认为这个实验任务是有趣的。

三、实验应用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一直偏重于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等)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和解释学生的不良行为,而相对忽视对个体认知心理规律作用的认识。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为德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首先,青少年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转化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的认知结构正处于不断形成和构建的过程中,一些必要的社会认知元素还十分缺乏。他们在爱情和友谊、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上容易产生偏颇的认识。他们往往分不清英雄行为与哥们儿义气的区别,认为特立独行就是有个性,喝酒、吸烟就是成熟有风度,等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德育工作者要针对品行不良学生某些认知元素的缺失,及时引进新的认知元素。如,系统地向他们讲解青春期常识,传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道德知识。

其次,由费斯廷格的实验结果可知,小报酬比大报酬在推动人们改变态度方面效果更佳。小报酬不足以成为平衡认知失调的力量,为了摆脱认知失调的困扰,他们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态度。所以在实际中德育工作者如果一味利用外在奖励强化品行不良学生的遵纪守法行为,那么就会无形中给他们正确的行为增加额外的理由,以致于他们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外部奖励而失去内在的道德需求。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他们的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选择有效、适当的强化物来满足他们的道德愿望。

最后,认知失调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揭示了改变人们态度和行为的途径。当态度与行为缺乏一致时,如果这种行为使人感到满意,就可以引起他们态度的改变。品行不良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他们往往不服管、不怕压、不听劝。如果我们依据认知失调理论采取相应的措施,则可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品行不良学生经常不守课堂纪律,认为认真听讲、维护纪律是班干部做的事,如果教育者把维护班级纪律的重任交给他,就可能导致其出现认知失调。此时教育者要及时对他的工作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对维护班级纪律的工作充满信心,让他意识到原有不良认知与现在新行为之间的失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他对遵守纪律的认识和态度。

学生在与他人和事物接触过程中产生认知失调是不可避免的。以往学生因认知失调出现一些品行不良问题,往往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加之解决方法不够科学,因此效果常常不够理想。从认知失调理论出发,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品行不良儿童的认知和谐,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帮助其形成正确态度。

(摘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点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