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减退研究的进展和启示

时间:2022-06-09 03:05:35

国内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减退研究的进展和启示

【摘 要】动机减退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比较普遍,也是动机研究领域中较新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列举了国内外研究者有关动机减退研究的代表性文献,试图让更多的研究者了解和关注动机减退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动机减退 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18-03

国内外的学者在动机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数局限于动机积极的一面,而对动机消极一面(动机减退)的研究颇少。直到近30年,越来越多的学者才开始关注学习动机减退的现象。在中国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这种动机减退现象更加严重。本文主要对学习动机减退的基本特征和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综述,给予以后的研究者一定的启示,力图更加全面地研究动机减退的现象。

一 学习动机减退的基本特征

1.学习动机减退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出现的动机减退在国内的研究中呈现多种不同的翻译形式,如负动机、去动机、动机削弱、动机减退、动机缺失、动机衰竭、动机衰退等,这表明动机减退研究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事实上,学习动机减退的概念并不明确,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Demotivation。Dornyei(2001)定义Demotivation为“使人们对某一行为减少或失去动力的具体的外部力量”。此定义仅看到了外部力量,而没有考虑与学习者自身相关的因素,所以并未得到广大研究者的认同。日本学者Arai(2004),Falout和Maruyama(2004),Kojima(2004),Sakai和Kikuchi(2009)认为动机减退既包括外部力量,也包括内部力量,如学习者自身缺乏自信或对目的语持否定态度。由此可知,对于学习动机减退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概念。

第二,Amotivation。Amotivation出现得比Demotivation要早,用来描述学习者学习动机消极的一面。Deci和Ryan首先提出Amotivation,他们认为动机减退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某种因素引起的,如失败的学习经历或者无助的状态。

基于对动机减退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Demotivation和Amotivation存在一定的区别。在Amotivation的含义里,学习者最初具备学习动机,但因艰难的学习任务而感到无助或力不从心,导致动机减退;在Demotivation的含义里,学习动机因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减弱。

2.动机与动机减退的关系

作为二语习得中的重要部分,动机和动机减退的关系密切。动机作为积极的一面,指动机从弱到强的过程;相反,动机减退作为动机的对立面,由于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动机减退是从强到弱的过程。字面上看两者似乎是对立的,但从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动机减退并未从动机研究的理论框架中独立出来,两者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动机减退的研究是动机研究的一部分。

二 国内外动机减退的相关研究

Champers (1993)首先将动机减退研究引入外语教学领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191名学生和4名老师进行学习动机减退因素的调查,发现学生和老师对动机减退的归因存在差异。从学生角度看,教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教学态度、风格等),而从教师的角度看,认为影响因素来自学生的态度、心理、历史、社会等,但并未提及自身。

Oxford(1998)调查了美国的250名中学生和大学生,发现四类减退因素,包括师生关系、教师对待教学内容的态度、师生间的冲突和课堂活动形式,其中教师因素是主要因素。

Dornyei(1998)的研究归纳出九类因子:教师因素、教学设备不完备、衰退的自信心、对所学二语的负面态

度、二语作为必修课、正在学习的另外一门外语的干扰、对所学二语国家的消极态度、对待周围同学的态度、上课所用的教材。他的研究结果为后来的学习动机减退研究奠定了基础,多数研究者以Dornyei的分类作为标准。

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减退因素的探索方面,不同研究者对减退因素的归因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导致动机减退的因素主要可总结为教师、学习者、学习环境和课程四个方面。

1.教师范畴

在我国,对学习动机减退的研究开始得较晚,主要是跟随国外研究的脚步,结合本国的国情进行相关研究。李艳辉(2004)对12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占动机减退影响因素的50%以上,这也印证了Oxford(1998)的研究结果。张哲以问卷的形式对316名大学生的动机减退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四类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其中教师和学习者因素能严重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数研究表明教师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最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次范畴方面:(1)教师的基本技能和教学风格,包括他们的知识储备、发音等(周慈波、王文斌,2012);(2)教学能力,如教学方法的选用(张立国,2010;饶素芳,2011),教学进度的安排(梁亮,2008),另外,王君和周乐乐(2012)的研究发现,教学能力在教师因素的范畴下影响最为突出;(3)师生关系(刘静,2011);(4)教师的责任感。

2.学习者范畴

多数研究者发现学生对教师因素的归因居于首位,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Rundai(1996)访谈了15名动机减退的学生,发现影响二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学习者因素和学习环境因素。Falout和Maruyama(2004)的研究表明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学生对动机减退的归因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学习者的特性能够影响其学习动机。Kojima(2004)对21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习者层面的因素是影响动机减退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语言层面和学习环境层面。

在国内有关动机减退的解释性研究中,可将学习者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次范畴:学习兴趣;有效的学习策略(李琳,2013);学习者的自尊和自信(于莹,2012);对待英语学习和西方文化的态度(廖雪莲,2014);个人需求和语言焦虑(胡卫星、蔡金亭,2010);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刘建华,2011);学习目标不明确等,这些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3.学习环境范畴

另一个重要的归因是学习环境因素,它能间接地影响学习动机,例如教学设备的简陋、嘈杂的环境、父母的期望等,都能削弱学习者的动机。Ludwig(1983)的研究将同学的影响、教科书的内容以及第二语言学习的强制性作为动机减退的来源;Ushioda(1998)访谈了20名学生,发现他们将语言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身或者内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影响;Sharififar和Akbarzadeh(2011)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伊朗的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课堂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最大。在中国,学习环境因素也经常被提及,由于研究对象和课堂环境存在差异,潘正凯(2009)的研究表明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最突出。与学习环境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学习环境(于佳凝,2011)、教学设备、班级大小等。

4.课程范畴

在对学生的动机减退因素的调查中,课程因素也多次被提到。在Falout和Maruyama(2004)的研究中,低分组的学生将课程因素作为影响动机减退的原因之一;Sakai和Kikuchi(2009)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65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共归纳了五类影响因子,且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影响最大而教师的影响并不突出。

在国内,课程因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讨论:第一,教材的设计和内容(饶素芳,2011);第二,考试成绩的高低(刘建华,2011);第三,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课程设置和课堂特征也应包括其中。

三 建议和启示

对比国内外学习动机减退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动机减退研究的领域及角度比较多,但是仍存在较大不足,而且缺乏创新性。研究对象方面,主要集中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应该让研究对象更加多样化,有关研究生和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动机减退研究相对较少。另外,把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比较少,同时,也应更多关注农村学校的动机减退现象,有利于缩小城市与农村教育质量的差距。研究内容方面,多数研究只关注学习者动机减退的成因,缺少与其他变量的结合(如性别、社会背景、家庭教育、成绩等)。另外,应多关注英语学习与ESP相结合的研究。

四 结束语

本文列举了国内外有关动机减退的研究成果,目的是让读者清晰明了,理清研究的相关内容。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教师因素是影响动机减退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根据教育方针和政策做出适当改变,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总结国内外动机减退的研究成果发现,我国的动机减退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局限和不足之处,这对今后的动机减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清华大学发现Cav通道与其辅助亚基复合物的详细... 下一篇:开展“将农村传统农具引入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