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肾性高血压64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09 01:18:33

氯沙坦、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肾性高血压64例临床分析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均有降压、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病进展的作用,但2种联合运用治疗肾性高血压的报道及经验较少,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联合运用氯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64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64例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的肾性高血压患者。男36例,女28例,年龄35~66岁,平均43岁。糖尿病性肾病12例,急慢性肾小球肾炎40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多囊肾8例。均有早期肾功能障碍,所有病例血肌酐

1.2 方法 用氯沙坦片50 mg/次,1次/d,口服,依那普利片,10 mg/次, 2次/d,口服,连续口服8周,8周后血压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 患者血压变化治疗后血压明显降低,收缩压治疗前(186.5±9.8)mm Hg,治疗后(127±7.5)mm Hg,舒张压治疗前(107±5.5)mm Hg,治疗后(76.5±5.5)mm Hg,达标值为<130/80 mm Hg,其中有81.7%的患者达标。

2.2 治疗后肾功能变化 治疗后尿蛋白降低,血肌酐降低,肌酐清除率(Ccr)升高,Ccr治疗前为(201±20)μmol/L,治疗后为(165±7)μmol/L,尿蛋白治疗前为(2.2±1.2)g/24 h,治疗后为(0.8±1.0))g/24 h。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10例出现不同程度咳嗽反应,6例出现头晕乏力,2例治疗效果差,为多囊肾,建议减压术。

3 讨论

临床上常遇到有高血压患者,用多种降血压药物仍不能达标,多由于继发性高血压引起。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及肾移植后等多种肾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是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若不能有效控制血压, 会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肾脏损害。

近年来,大量循征医学已证实,能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目前已证实心脏重构是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逆转和阻止心脏重构是防治CHF 的中心环节,而RAS 是CHF 时心脏和血管重构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中所产生的血管紧张素(AngⅡ)是该系统的主要活性肽,作用于AngⅡ受体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包括[1]: ①AngⅡ通过血管紧张素Ⅱ1型(ATⅠ) 受体介导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脏后负荷增高,造成心力衰竭难以控制;②AngⅡ刺激使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抑制其重吸收,强化外周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使血中NE含量升高,加重心力衰竭;③AngⅡ激活肾脏ATⅠ受体,使肾脏近曲小管的钠、水重吸收增加。另外AngⅡ可刺激醛固酮合成和分泌,引起水钠潴留,加重心脏前负荷,使心力衰竭恶化。

AngⅡ受体拮抗剂在这方面的作用亦逐渐被证实。这两类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拮抗RAS 发挥其逆转心脏重构和防治CHF。①ACEI抑制循环和局部组织中的ACE 抑制AngⅡ的生成:抑制激肽酶活性,抑制缓激肽的降解,缓激肽能促进一氧化氮(NO) 及前列腺素释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增加冠脉供血的作用,抑制间质胶原蛋白的沉积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2]。AngⅡ的产生除ACE 经典途径外,还有组织蛋白酶G,胃促胰酶、胰蛋白酶等非经典途径,ACEI可抑制ACE 途径,但不能抑制其他途径产生的AngⅡ;② AngⅡ受体拮抗剂在受体水平选择性的拮抗循环和局部组织中的ATⅠ受体可以阻滞AngⅡ与其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从而完全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此外,AngⅡ拮抗剂能间接兴奋AngⅡ2型(AT2)受体,AT2 受体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基质蛋白、胶原蛋白及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

本文联合应用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双重拮抗AngⅡ阻断RAAS,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氯沙坦和依那普利联用治疗肾性高血压疗效较好,服用方便,患者易耐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认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观察验证。

参考文献

[1] 姚凤臣,韩建平. 伊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 ,22(12) :726.

[2] 余国龙,梁小秋.AT2受体拮抗剂与ACEI在心脏重构、心力衰竭防治中的比较.心血管杂志,2002,23(1):23-25.

上一篇:硫酸镁预防长春瑞滨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更昔洛韦与双黄连口服液联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