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推出音乐世界

时间:2022-06-09 01:04:51

别把孩子推出音乐世界

在中国,少儿业余学琴和考级热潮一年火似一年。不久前,一年两度的“考级”认证活动又轰轰烈烈地在中央音乐学院拉开了帷幕,大批琴童以及家长涌向各个考场,为其前一个阶段的学习作个总结。每当此时,就会有无数各样情节的“家庭剧”在学校上演,有的孩子欢天喜地,有的则是全家人都垂头丧气,更有甚者当众就上演小小的“家庭暴力”。这是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景象。

在今年考级的人群中,笔者听到一个孩子兴奋的声音:“太好喽!我再也不用弹钢琴啦!”孩子天真的声音里充满了由衷的幸福,不知道此时他身旁的父母心中作何感想,也不知道他的老师如果听到学生这样的呼喊又会是何种感受,然而同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笔者却听得是触“耳”惊心、满心悲哀!因为,孩子这发自内心的呼喊背后隐藏着的正是目前“学琴热”、“考级热”现象中一些被家长和老师忽视了的重要问题。

作为曾经的琴童和现在的教师,笔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在一个儿童学习一门乐器的过程中老师所要付出的心血以及家长所要花费的精力、财力、时间、还有小朋友们所要付出的“代价”。那么为什么家长和老师的辛勤付出却造成一些儿童“厌恶学琴”的局面呢?笔者认为,一个首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和教师在对儿童施教过程中的急功近利。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目前很多家长为孩子提供学琴机会是源于在儿童培养过程中的竞争意识: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孩子掌握的技能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掌握!有一些家长甚至顾不上去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有学习音乐演奏技能的资质。这样的盲目性不仅仅体现在儿童“学琴热”的现象中,还有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英语班、舞蹈班、画画班、奥数班、围棋班等等;除此之外,家长们还有一个非常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参加考级,成为“特长生”,为其将来的考学加分。正是由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所以“考级热”也一年热似一年。在这样要求立竿见影的教育目标之下,儿童学琴的目的早已不再是什么“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培养其感性能力,增加其生活情趣”。“考级”的结果成为家长衡量儿童学习成果和老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标准。于是,许多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考级”展开,一切以“考级”为标准。然而,水涨船高,“特长生”的标准也一涨再涨,甚至钢琴的业余最高级也算不上什么特长生了,于是乎,家长们的视线又转移到了那些比较“冷门”的乐器上,例如大号、大贝斯等等,更顾不上考虑孩子的兴趣了。这样的学习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已经毫无兴趣和快乐而言,完全成了为考学而准备的筹码,别人都有,自己没有不行。没有兴趣也得学,考完级也就不学了,“罪”也就受到头了。正是由于这样,孩子才会说出发自肺腑的话――“再也不想学了”。

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如愿以偿地通过考级获得“特长生”资格,还因此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斥责,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于是,恶性循环就出现了,老师生气、家长生气、孩子痛哭流涕,许多经过了这种痛苦学习过程的孩子变得厌恶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实啊!家长、老师、孩子共同付出了那么多,难道就为了这样的结局?然而目前,还有大批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在前仆后继地重蹈这与良好愿望南辕北辙的覆辙!

其实,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感性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感性体验能力,这也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对于儿童进行音乐教育主要是对其感性能力培养的需要,而不应该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获得一个称号。并且,由于掌握每个儿童对于一门乐器的掌握能力也不是相同的,对于那些天生在音乐方面资质并不优秀的孩子,这样急功近利的过度施教,更是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笔者建议我们广大的家长和教师们一定要从盲目学琴和考级的热潮中冷静下来,明确我们的教育目标,端正教育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避免不当的教学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儿童来说,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应重于音乐技能的掌握!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盲目施教把这些已经进入音乐大门的孩子再推出音乐的世界!

上一篇:京剧魅力迷倒年青学子 下一篇:国家电监会主席支持台山直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