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6-09 11:43:03

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 要:分析高校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择业、就业和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本文指出了广州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更高质量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职业稳定;发展;评估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13-2

0 引言

高校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大学生择业和就业提供咨询和指导,还需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稳定和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高校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水平和质量,才有可能实现就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但是,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开展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的起步发展阶段,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广州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不足

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应该是帮助大学生稳定就业,并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实效不足。

职业指导人员在对大学生做择业和就业指导时,没能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性格、就业兴趣等特点与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岗位设置、所有制性质、工作环境等因素之间的适配性,就盲目推荐学生就业,造成大学生职业不适应、跳槽频繁,影响职业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例如,根据笔者所在高职院校2012级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如图1)发现(其中发出问卷700份,回收610份),在被调查的610人当中,工作后在同一单位未跳槽过(工作一年半以上)只有233人,占总人数的38.2%,而61.8%的毕业生就业后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跳槽,这充分反映了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缺乏实效性,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 缺少全员化指导

高职院校要开展全员化的职业指导,应集中各方面的人员和力量共同来参与,组成立体的、多元化、网络化的职业指导结构,形成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都五级工作网络和形成全员化职业指导的氛围,引导大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职业,并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倾等因素自主探索职业生涯道路,实现职业稳定和生涯发展。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参与者则只有职业指导教师,没有形成全员化的职业指导氛围,职业指导效果不明显。根据广州地区6所高职院校200名职业指导人员进行调查(见图2)发现(发出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2份,有效问卷180份),在被调查的180位职业指导人员中,仅12人认为本校全员化职业指导开展的较好,占调查总人数的6.67%,其中有105人认为全员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较差或没有的,占总人数的58.33%,另有63人认为一般。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全员化职业指导较为欠缺,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3 职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缺少针对性

一是职业指导形式单一。

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应采取各种形式,并能体现科学性。但高职院校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基本采取“三大一会”的形式,就是“大讲座、大课堂、大报告以及校园招聘会”,其中专题讲座泛泛而谈,没有一对一的针对性效果;就业经验报告,往往其就业过程没有可重复性,实际意义并没有想象中的重要;校园招聘会如蜻蜓点水,纸上谈兵,仅仅流于形式而已。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例如专家的咨询、小组的讨论、就职的模拟、情景式的面试, SYB创业培训、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事例等形式都极少运用到实际的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中。

二是职业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

根据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对2014级50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问卷(见表1)发现,学生对职业指导内容需求最多的是职业取向分析、职业定位,占调查总人数的49%,其次是求职技巧和政策法规,分别是25%和20%,还有就业心态,职业规划等指导。而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各自为政,指导课程内容滞后,授课方式较为随意,教学大纲、授课内容没有统一标准,质量无从谈起。

高职院校在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中的认识偏差、缺全员化指导、人员不足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笔者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

4 认识存在偏差

在工作观念上,对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的内涵理解不全面,具体表现为:部分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片面地看待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简单的把大学生职业指导理解成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或落实就业单位,至于这个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性格,学生是不是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和能力,是否能够实现未来的职业发展则较少关心。此外,还有些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认为职业指导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与己无关,难以形成职业指导的氛围。造成职业指导缺乏实效、缺少全员化指导、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缺针对性等问题,影响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5 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缺乏专业化

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中职业指导人员队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指导队伍数量不足。

目前广州地区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少则一万人,多则两三万,要做好如此庞大数量的学生的职业指导,需要大量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一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数量少,且还要负责企业接待、举办招聘和会、档案管理、毕业生派遣等工作,日常事务繁忙。例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有在校校生1.3万人,职业指导人员共60人,其中包括行政领导10人,院系辅导员42人,就业部门行政人员6人,全部为兼职人员,无法将全部精力用于学生的职业指导,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二是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广州地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中有80%以上为兼职人员,这些人有部分没有职业指导师或者职业咨询师等资格证书,缺乏生涯理论、人职匹配、预防性职业指导等有关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没有掌握职业咨询、人员素质测评、生涯设计等技术,也没有参加过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研讨,因此专业水平不高。据广州某高职院校有关“学生对就业指导者专业素养的评价”调查中,50%以上的人认为职业指导者的专业素质不高,近30%人认为就业指导者专业素质较低低,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此造成职业指导缺乏实效、缺少全员化指导、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缺针对性等问题,影响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6 缺乏有效评估奖励机制

有效的职业指导评估奖励机制可以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和奖励,这不仅有助于职业指导人员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效、改进工作不足、激发内在动力、提高工作积极性,确定自己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

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有效评估奖励机制,引导职业指导人员将评估体系作为开展工作依据,鼓励他们创新理念、完善课程、采用多样化指导方式、提升专业能力,开展个性化指导等。

因此,在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中,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建立职业指导评估奖励机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速建立职业指导评估奖励机制。

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评估奖励机制,导致职业指导人员展工作时盲目、被动,缺少动力、依据和积极性,职业指导工作被边缘化、次要化,变成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在完成自己的行政工作之余的捎带任务,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也没差别,因此造成职业指导缺乏实效、缺少全员化指导、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缺针对性等问题,影响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第1版.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第1版.

[3] 王秋萍,吕丽红.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刍议[J].中国职工教育,2013,(12).

[4] 吕丽红,徐波,王秋萍,等.浅谈就业指导课的健康发展和有效指导[J].东方企业文化,2013,(1):286.

上一篇:基于知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 下一篇: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