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综合探究性”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6-09 08:16:41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综合探究性”教学之我见

摘要: 《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依据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习基础上,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中学语文教材文本中都出现了一定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运用等形式,旨在通过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综合探究

前言

近年来,各省区中考试题,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以各种形式设计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题目,这些题目有利于考察考生视野的拓宽度。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蕴涵量,为他们的未来学习研究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定活动方案式

突出考察学生的计划组织能力,教学中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1.1 中考例题回顾

知晓考查题型,明确教学方向。

武汉市2006年中考题目:长江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以“魅力语文”为主题的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相信你能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你来策划,你准备设计哪些项目,请列举三例项。

(2)请你从自己设计的三个项目中选一项,写出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该环节的理由。

1.2 解题策略设想

依据考察要求,作实践演练。

解答这类题目,要联系个人的生活体会,从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去理解、把握和解读。其次,要多学科地对同一问题进行感悟、分析、思考、联想、探究和拓展,以求解得全面和完整。比如此道题目,考生平时就关注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各种活动。再者,应让学生依据平日教学的实践,总结归纳出一定共性的解题步骤方法,能够让学生得心应手地作答此类型的考试。这样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便掌握了考试的技巧。

我们通过上述中考题例的展现,不难发现中考中的考试题型完全源与教材文本,甚至能够从中找到素材。这样,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讲解演练,还应多多选取各省市中考题例作实战练习,这样一来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实际掌握情况;二来也可以为学生的练习提供一种标准化的题例样本。学生在这样的实践练习中定能够找到一些解题灵感,对考试自然也就不会再感到恐惧了。

1.3 教学启示

围绕学习主题,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

活动策划类考题考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活动主题,提出一些活动要求,来让学生来策划这次活动的具体过程,或者部分过程。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组织计划活动能力。对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依据学习主题,设计多种方案,并进行归纳总结,寻出彼此间具有个性的特征以应付各类考试。学生的心中便会有了许多的素材,解题时自然也会定心了许多。

我们还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亲自参加这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以积累一定的实践运用能力。比如学校里曾经举办过此类的哪些活动,报刊、电视台等又搞过类似的哪些活动等等,这样你就能联想到“对联知识讲座”、“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竞猜灯谜”、“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名著推介会”、“走近鲁迅”、“辩论会”等等。“综合性学习”命题的中心是“活动”。试题大多会设置特定的情境,考查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

2.设计活动主题式

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能力,教学中应依据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综合概括,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态度与审美价值观。

2.1 中考例题回顾

突出了考查的目标性,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006年无锡市中考试题:母亲节到了,班级要举行“感谢母亲”主题班会。你作为组织者,需要拟两句话,写在黑板上,以突出主题。要求:①每句话只能写5个字;②两句话的结构要一致。

2.2 解题技巧

抓住题眼,寻文中的关键词语。

上述中考题例的题眼就是:字数与话语,关键词则是:“母亲节”、“感谢母亲”,我们在通读答题要求后,可依据题眼与关键词,联想到平时所学过的赞母诗句、名言警句等,比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等。这样,考生心中有了作答的选材内容,语句的准确性也有了一定的系数,就便于解答题目了。

根据题目要求,我们还应该不断地理解感悟,强化记忆,理解题目要求大意,记住题眼与关键词,做到心中有纲。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根据平常所学内容,选取一定的语句,修改润色再进行作答,相信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教学设想

多训练主题概括题型,教学生作答技巧。

主题设计类考题考查学生确立主题并用关键词或句子准确表达主题的能力,一般来说,这类考题的针对性很强,是在特定环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活动能力的。

主题设计类考题不仅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即使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仍要求考生在答题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因此,平时关注社会思想主流,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在问题情境中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可多角度切入,尽可能有创意地设计和表达。

3. 解决问题应用式

强调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本领,教学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求异思维,多角度思考。

3.1 中考题型回顾

依据考题要求,选最佳活动方案。

2006年济宁中考考题: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你给语文老师就教学方法提一条建议。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3.2 解题技巧

变换题目的形式,作异中求同。

我们针对上述题目要求,可以设想,不仅仅是给语文老师提建议,还可以给其他老师甚至班主任提一些建议,这样作答的视野就开阔了许多,思维自然就发散开了。

我们在解答过程还应该注意语句的概括与中肯性,切不可要言不顺,既浪费时间又不够简明,同时应该注意要与“批评”相区别,不可混为一谈,不作实际地乱言一番。

3.3 教学设想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综合思考。

提出问题或提出建议类题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对语文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的考查。注重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就需要考生在解题中充分体现个人的语文综合素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重运用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尽可能多层面、多角度思考。要求给语文老师就教学方法提一条建议,实际上是让考生立足于自己熟悉的学习生活,就语文教学问题进行思考,提出的建议应有校园特色,并切实可行。

上一篇:如何运用开放性阅读培养学生能力 下一篇:用我手写我心,向那语文味浓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