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袍布衣何相干?

时间:2022-06-09 05:30:44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大师)评选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转交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举办。这意味着“国大师”的评选不再是“官办”,消息一出工艺美术圈一片哗然。

备受关注的“含金量”

这也许是今年工美业界最热门的一条消息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业界俗称的“国大师”,一直以来都是最受市场认可、行业承认的最高荣誉,证书上6个国家职能部门的公章无不证明了这一头衔的分量。如今“官办”改“民选”的消息一出,自然石破天惊,业界人士有人担心有人欢喜。

在众说纷纭之中,忧虑担心者甚众。究其根源,不外乎担心未来的“民选”是否公正、客观、权威。再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质疑“民选大师”的含金量。“含金量”这个词对“国大师”称号来说,实在是非常微妙。一方面是在说明国大师称号的权威性,就像某位辽砚雕刻大师说的那样:“打个比方来说,国大师就相当于科学家成为两院院士,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至高的荣誉和肯定。”

另一方面表现的,却是这一称号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国大师与否,在商品价格上就是天差地别。在景德镇,一个国大师亲手制作的瓷盘售价高达10多万元,而器型相似的普通作品不过区区数千元,其他门类商品的差价也在数倍之间。如此巨额的利润差别,足以证明国大师“含金量”十足了。

以后国大师头衔少了官方钦定的印鉴,含金量几乎已经确定会锐减,怎么不让很多人忧心忡忡?无怪乎消息一出,精明的商人们就开始考虑“囤货”,毕竟剥下“官袍”换上“布衣”的未来新大师们“钱途未明”,相比起来,前六届大师们的作品自然升值空间更大,可以卖上更好的价钱。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看待问题都“向钱看”。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孔昭明就认为,国大师评选即使下放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也依然是国内最权威的大师评选。而且官办变民选,更贴近行业发展所需,可以极大地鼓舞行业士气,带动更多人从事这个行业,对促进工艺传承,对整个国家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发展,都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持这样态度的人非只孔秘书长一人,辽宁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训甚至把国大师评选“官改民”看作是辽宁工艺美术人才的一次大机遇。在五年一次的评选中如何崭露头角,这应该是全国工艺美术界人士思考的问题。

大师与否,作品说话

有人忧,亦有人喜 。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就认为“官办”改“民选”是件好事:“大师本就不应该是评出来的,而是后人公认的。当下,我们还可以说正处于一个美盲时代,大多数人买作品看的是头衔、官衔,而不是买艺术价值本身。”所以加封大量当代大师,在很多人眼中其实是一件挺荒唐的事,再盖上“官办”的印戳,危害更大,取消“官办”无疑是好事。事实确实如此,一名陶瓷艺术大师就透露,其实摘得部级大师称号后,有些人的艺术之路已经到了顶峰,社会活动增多,沉下心来搞创作的时间就少了,虽然作品价格上升,但艺术水平开始下降。

我们不妨想想,“国大师”这个头衔代表的毕竟是某位艺人的艺术成就,而这个成就始终是源自其作品。就像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志涛所说:“对于从业者而言,保持艺术水准,追求更高层次的突破才是应有之义,最有说服力的不是称号,而是作品。”而在真正的艺术品藏家看来,一件作品值不值得收藏也不是由头衔决定的。

一位资深拍卖行负责人说得好:“好东西最终还是要看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精品与否,虽然有人只认称号,但最终决定价格高低的,还是艺术品、创作者本身艺术造诣的高低。”且不说换上“布衣”之后的国大师是否名不副实,就算未来“大师”满天飞,被否定的也不过是一个称号,一个头衔而已。难道真正的工艺大匠、艺术家还会因此有什么损失吗?

所以,国大师这个头衔,披官袍还是穿布衣,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切的荣誉,终归需要用作品来说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纠结谁来评定国大师这个问题,还不如安心创作。大师与否,自有后人评说……

上一篇:青果掉进城南旧梦 下一篇:一钮当关 8期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