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一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09 05:01:11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一课的教学设计

摘 要: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铰链四杆机构这一章是本书的重点,而《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这一课则是本章的难点。文章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铰链四杆机构;教学设计演化;曲柄;滑块

机械基础课中机构是重点,而铰链四杆机构这一部分知识是基础,《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这一课是难点,以往教师在讲解本节课时都感到头痛,教师不好讲,学生又不愿意听,结果学生都不明白,稀里糊涂过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组织专业基础课教师针对本节课进行了说课、讲课比赛,通过说课、讲课、评课、议课,最终形成了本节课较为成熟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简短的语言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复习导入就是最常用的一种。在导入中,教师先提问:

(1)什么是平面连杆机构?

(2)我们学过哪些平面连杆机构?

(3)曲柄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产中,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四杆机构以外,还一些其他形式的四杆机构,而它们多数都是在原来的四杆机构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那么,如何演化呢?

二、精心设计,讲授新课

1. 提出问题、激发思维

(1)提出问题:如何演化?

(2)演示过程,得出结论。

让学生用铰链四杆机构模型在讲台上演示,以不同的杆件作机架可以得到不同的运动机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降级奠定了基础。

(3)提出任务,探索发现。

任务:能否将转动副化为移动副?

步骤(如图1):①分析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选择要改变的转动副C。②观察杆CD的运动,作出C点的运动轨迹。③按照C点的轨迹作弧形槽,并放入滑块。④将杆CD的长度增至无穷大,用直槽代替弧形槽,得到新机构——曲柄滑块机构。

(4)讲解曲柄滑块机构的概念及分类。

曲柄滑块机构:具有一个曲柄和一个滑块的平面四杆机构。

以上知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每一步都要讲清楚,通过自制挂图进行详细理论分析,并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画,让同学 们的看清运动变化过程。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就会让理论分析得到验证。

2.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实例,动手设计制作

(1)应用实例: ①内燃机气缸。②滚轮送料机。

(2)现场制作曲柄滑块送料机构并展示设计成果。

分组:32人,8人/组,共4组,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发挥骨干作用。

材料:硬纸板、木条、螺栓螺母、彩纸,胶水等。

制作时间:10分钟至15分钟。

成果展示:让每组学生选出代表发言,展示本小组的设计成果,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并加以评价。这样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演示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偏心轮机构。

在曲柄滑块机构中,当曲柄较短时,往往用一个旋转中心与几何中心不重合的偏心轮代替曲柄。

(2)导杆机构。

导杆:机构中与另一运动构件组成移动副的构件。

导杆机构:连架杆中至少有一构件为导杆的平面四杆机构。

演化(如图2):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取杆1为机架,得到摆动导杆机构;取杆2为机架,得到曲柄摇块机构;取滑块为机架得到移动导杆机构。

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必须通过动画视频演示,如果只是讲解,此时再丰富、形象的语言也会显得苍白无力,说不明道不清。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动画视频,才能使学生理解他们的运动规律,进一步根据运动规律学会识别摆动导杆机构、曲柄摇块机构、移动导杆机构。

三、归纳总结,结束教学

结课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时,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及时转化、升华、条理化和系统化,教师对学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教学行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恰当地导入新课和良好的讲授过程,还取决于课堂教学结束的好坏。本课主要从演化方式进行了总结。总结如下:

演化方式:(1)将转动副变为移动副。(2)选择不同的构件作为机架。(3)改变某些构件的形状、相对长度。

四、布置作业,巩固课堂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实质上是复习巩固、提取再现和重组应用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对作业的批改,能够及时查漏补缺,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用多媒体展示教师精心设计的5道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下课后,教师马上批改习题,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海魁.机械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李宝峰.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