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五行学说”与“七情内伤”(下)

时间:2022-06-08 10:13:01

二、以“七情内伤”细说情志病原由

中医学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反映了人的不同精神状态。

在正常情况下,轻微的情志变化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如大怒暴跳如雷,大喜乐极生悲,久郁忧思不解,惊恐伤害神志等,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和忍受程度,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常可诱发失眠、眩晕、头痛、心痛、胃痛等病症,甚至中风、癔病、精神病、肿瘤等。由于这些情志刺激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所以又称“内伤七情”。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是靠五脏精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因此,七情内伤能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脏腑经络气血病变也能累及情志变化。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又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日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及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归纳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事实上不同的情志刺激,的确可以对各脏腑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也并非绝对如此,中医反复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中医临床角度来看,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这是因为,心主管血液,又藏神志;肝藏血液,又主管疏泄;脾主管水谷精微物质的运化,并且是气的升降功能活动枢纽,是气血化生的来源。

例如,一个人经常思虑耗神过度,常易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不足,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疲乏,面色萎黄没有光彩,胃口不开,消化不良等症状。又如,郁怒的情绪最易伤肝,循着肝的经络所过之处,会出现胁部胀痛,经常叹息;有的妇女因气血不畅出现痛经、闭经等症状。

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把情志活动对脏腑气机功能的影响形象地表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许多生活中的实例可以证实。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气横逆上冲,血随着气的逆势也会向上涌。有成语叫“怒发冲冠”、“怒气冲天”,就很形象地道出了“怒则气上”的情志表象。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气愤时面红耳赤,脖颈青筋怒胀;有的人气得头脑发昏,耳鸣如潮;还有的气得胸痛、呕血,甚至脑溢血昏迷卒倒。《黄帝内经・素问》中“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和“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医医偶录》中“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说的正是怒气致病的机理和症状。

“喜则气缓”,包括了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悦的情绪可以缓和精神紧张,使心情舒畅。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狂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心悸、失眠、精神不集中,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正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所指:“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儒林外史》中,曾捕写范进年老中举大喜后突发癫狂病的故事,就是喜极伤心诱发疾病的病例。倘若我们有幸遇到“真是乐死人”的大喜事时,可以打电话告诉亲戚朋友分享快乐:可以买些花卉等点缀物品,来增加居室的喜庆气氛;也可做些好菜品尝祝贺;甚至也可以告诉邻居们,让大家一起感受喜悦,这样的开心兴奋情绪会持续而稳定,肯定不会发生乐极生悲的憾事了。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会耗伤肺气,意志消沉。《黄帝内经・素问》认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例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失恋;或遭劫遇灾等等,都会让人感到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临床也常见经常过度悲伤的人,比一般的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别的疑难重症。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的情志最易伤精气。而肾主精,因此,恐惧的情绪会直接伤肾,使肾气下陷不固,气向下泄,同时血随气行,临床可见遇险临危、惊恐万分,或突遭恐吓,而见面色苍白、头昏、大小便失禁,或男子遗精、孕妇流产,严重的还会双腿瘫软倒地昏厥。有个比喻非常形象:“吓得屁滚尿流”,形容的就是恐则气下时产生的表现。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神气受扰。如《黄帝内经・素问》所描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一般的人一旦受惊,立即会表现出慌乱失措、心悸心慌不宁。在生活中,的确也有受到突然的惊骇恐惧,而把人吓晕厥的真实事例。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黄帝内经・素问》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水谷功能失常,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失眠等症状。

由此可知,情志的异常波动,超过了人的承受程度,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而突然的情绪波动则危害最大。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患者一旦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甚至急剧恶化。

例如,有一位高血压患者,平时性子比较急躁,因邻里纠纷发生口角恼怒后,马上表现出肝阳暴亢的症候:头胀痛,感到眩晕,血压迅速升高,没多久就舌根僵硬,话也说不清了,家人赶紧送到医院。医生接诊时已经昏迷不醒了。还有一位老教授,是博士生导师,跟自己的学生生气,一拍桌子,胳膊也抬不起来了,腿也不行了,坐也坐不住,急送医院一查:脑血管破裂,脑溢血,半身不遂中风了。我们在影视片里,也经常看到剧中人物,因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病情迅速恶化,猝然去世。孟加拉国媒体曾报导,一名叫拉尼的妇女在家中收看巴格达空袭,突然发出一声尖叫,然后就跌到在地板上不醒人事了,后来医生证实她是惊吓突发心脏病致死。

其实,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仅取决于他的先天体质和后天营养,更与他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正如洪昭光教授所说:一个人要有很好的心态,有很强的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全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可以得到极大的增强,因为免疫力和抵抗力是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实现的。

心理不健康的人,一次小病都有可能要了他的命;心理健康的人,在大病面前也会百折不挠。一个癌症病人,别人都说他不行了,可他对自己很有信心,心态很好,那么创造生命的奇迹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心态很脆弱,正好相反,可能医生一告知患癌症就被吓倒了,茶饭不思,可能绝望而死。所以说,心态(情志)有时候能决定健康和抵御疾病能力的程度。

人人都知道我国的张海迪,她是高位截瘫的残疾人。5岁时患脊髓血管瘤,不到10岁就三分之二的肢体没有知觉,后来又患恶性肿瘤,而如今年过50岁了,仍然精神焕发。她自幼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使得如此严重的病痛都无法摧垮她的意志,是健康的心理,促使她的肿瘤病向好的方面转化。

‘有趣的是,不但人的情志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就连动物也是如此。据报道,有这么一项有趣的实验:把30只健康的小鼠关在一起,每天用各种刺激手段,使它们受焦虑、恐惧、不安、紧张情绪的持续影响,30天后再检查,30只原本健康的小鼠都患上了胃溃疡。

明白了上述情志致病的来龙去脉,我们很快就能悟出,情志养生与中医“治未病”的确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我们不要没病找病、无病,有病也不要怨天怨地,而应效仿那些古往今来高明的长寿老人。首先注重精神上的安详、恬静、淡泊、虚怀若谷,再加上各方面的调养身体,无病防病,有病早治,就能获得健康、长寿。

有健康教育家提出:情志养生“治未病”,应当天天喝“养心八珍汤”――其中的八味“药”耐人寻味:慈爱心一片,好肚肠两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炒,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和气汤送下,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养心八珍汤”充满了中医药文化的智慧,真是幽默风趣至极!(续完)

上一篇:兔年赏兔景 下一篇:如何选择安居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