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DO网络前向功率设置方法研究

时间:2022-06-08 02:14:25

【前言】EVDO网络前向功率设置方法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通常情况下,由于网络建设工期比较紧张,在扩容开通时3个EVDO频点的前向初始功率通常全部设置为默认的最大值。尽管这样配置的初衷是为了提高EVDO全部频点的覆盖,但从KPI统计和用户实际感知的角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张国文等人对EVDO前反...

EVDO网络前向功率设置方法研究

摘 要 CDMA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使得很多地区的evdo多载波负载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导致现有网络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分析EVDO基站不同频点前向功率与覆盖距离的关系,提出了合理配置EVDO网络前向射频功率的方法,保证了网络健康、良性的发展,提升了用户感知速率,有效解决了EVDO多载波负载不平衡问题。对多个地区的具体测试结果表明,应用层平均下载速率提高了50kbps。该方案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EVDO网络;负载平衡;前向功率;基站簇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174-02

0 引言

随着电信CDMA网络业务的发展和用户的不断增加,全面提升网络服务质量,提供有优势竞争力的网络服务,已经成为电信网络发展的首要目标。在部分热点地区EVDO载波数量已经达到三个频点,根据话务量的情况,EVDO的二载和三载目前呈现插花式分布,存在多载波负载不均衡、下载速率出现瓶颈[1]、越区覆盖、高铁复杂环境信号差[2]等诸多问题。

通常情况下,由于网络建设工期比较紧张,在扩容开通时3个EVDO频点的前向初始功率通常全部设置为默认的最大值。尽管这样配置的初衷是为了提高EVDO全部频点的覆盖,但从KPI统计和用户实际感知的角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张国文等人对EVDO前反向速率连续覆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是并未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3]。本文通过分析EVDO基站不同频点前向功率与覆盖距离的关系,提出了合理配置EVDO网络前向射频功率的方法,通过详细的实验对比分析和现场的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法有效提升了用户感知速率,同时解决了EVDO多载波负载不平衡问题。

1 问题分析

以某市为例,目前有6个BSC,选取问题较突出的BSC1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BSC1中的452个EVDO载波基带增益全部设置为0(即43dBm),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前向覆盖导频强度的最大化,但也可能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EVDO网络功率普遍设置为最大,从而增加了各载频的覆盖范围,因此在基站密集区域反而会增加基站间的干扰,用户感知速率受到负面影响,甚至增加了越区覆盖现象的发生。由于3个EVDO载点的插花式分布,三载波EVDO单基站覆盖形成了近似3个不等半径的同心圆。

在EVDO网络中,衡量导频的覆盖情况,不再用1X网络中FCH合成EC/IO值,而改用了导频的SINR值。由于EVDO网络中在某一时刻前向仅有一个扇区为终端服务,激活集内导频数越少的同时,则SINR值越高,终端可以获得较高的DRC申请速率和前向数据速率。通常情况下,密集市区尽可能减少导频污染区域,需要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合理设置前向功率,因此严格控制扇区覆盖是提升用户感知的有效手段。

对于作为室内分布系统信号源的RRU,功率最大化设置可能使分布系统的天线口功率过高,甚至产生向室外泄漏的风险。

2 前向功率设置方法

根据前面的系统分析,不难发现EVDO网络负载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基站前向功率设置不合理导致的,因此为了保证现网安全平稳运行,我们决定对其进行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优化调整。

2.1 单站验证测试及优化方案

在单站验证测试中,我们针对一个配有EVDO三载波的市委党校基站,测试分析了每个EVDO频点的覆盖范围。由于该地区未开启EVDO异频切换功能,当AT在一个频点建立连接后,就会长期驻留在建立连接的频点中,所以通过AT终端在测试软件中需要不断尝试建立连接来选择不同的频点。我们分别统计了市委党校1扇区(PN20)在37频点、78频点、119频点的单扇区覆盖情况。

由于37频点为基础频点且连续分布,在靠近运输管理处基站附近,由于受其他基站的37频点干扰,市委党校1小区导致其覆盖范围最小。同理119频点插花式分布,基站附近没有其他基站的119频点干扰,甚至可以覆盖到1.8km处,越区覆盖超过了2层基站,话务量吸收较多,更容易形成EVDO网络的高负荷扇区。

2.2 基站簇验证测试及优化方案

单站分析结果是为了解决不同EVDO载波的覆盖距离不一致的问题,下面我们在密集市区选择了12个基站形成了一个基站簇,进一步调整前向发射功率及优化工作,表1描述了基站簇调整方案。

DO载波频点 原载频功率 调整后载频功率

37 43dBm 42dBm

78 43dBm 42dBm

119 43dBm 41dBm

表1 基站簇调整方案

按照表1参数进行调整后取得了明显的优化效果,表2描述了调整前后按照相同测试路线进行的DT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优化效果显著。

根据表2DT测试结果优化前后对比分析,虽然各EVDO频点的功率有所下降,除接收电平和发射电平略有升高外,其他各项关键指标都有所提升。DRC申请速率、FTP应用层吞吐率均提高50kbps以上。基站簇优化前后测试分析结果证明,EVDO多载波并不是满功率发射为最佳,正确的做法是依据载波分布、基站间距、地理环境等信息灵活设置,既可以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又可以提高用户感知速率。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还在市区选取了繁华商业区卓展、百脑汇、新空餐厅和8000里作为CQT测试点,区域内RRU发射功率同样相应降低1dBm。调整后验证测试并未出现室内覆盖不足的现象,EVDO的各项指标未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考虑在满足室内覆盖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室内分布系统EVDO网络功率的下降空间。

指标 优化前 优化后 比较差值

SINR 1.54 2.76 1.22

RX Power -54.19 -56.67 2.48

TX Power -24.74 -22.39 2.35

RxRLPThrputInstant(bps) 882761.97 931051.75 48289.78

DRC Value(bps) 1232702.55 1285645.66 52943.11

ActiveCount 1.81 1.72 0.09

FTPDownload(bps) 817533.86 867777.89 50244.03

表2 基站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表

2.3 全网验证测试及优化方案

经以上验证,单站和基站簇的优化工作效果较为明显,我们利用该方法在全市本地网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工作。修改方案和思路为:37和78载频由43dBm下降到42dBm;119载频下降到41dBm;室内分布RRU下降到40dBm。在城乡结合区域和农村并不降低功率。

3 实验结果及整体对比分析

我们分别在单站、基站簇和全市本地网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前向功率的优化设置,经以上测试验证发现,优化效果显著,优化前后的对比测试统计如表3所示。

测试结果表明,调整方案达到了预期效果,与用户感知相关的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室内分布信号源的RRU降至40dBm后,统计室内分布的系统RSSI指标,超过-90dBm的小区由101个突降至51个,效果较好。

指标 优化前 优化后 比较差值

SINR 1.48 2.33 0.85

RX Power -55.23 -57.64 2.41

TX Power -25.83 -23.54 2.29

RxRLPThrputInstant(bps) 867651.54 910237.86 42586.32

DRC Value(bps) 1224572.32 1273345.47 48773.15

ActiveCount 1.84 1.71 0.13

FTPDownload(bps) 822314.83 868367.89 46053.06

表3 市区全网测试结果对比分析表

4 结论

经过多次分析和不同区域范围的实际测试验证,提出了一套EVDO网络射频功率优化方案。该方案已经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广,以下是推广工作的要点,应根据这些原则在具体应用场合进行灵活运用。

基本载频根据基站密度和用户分布进行功率设置,密集市区一般采用42dBm设置值,而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区域仍采用43dBm设置值。

在EVDO其他频点插花式分布下,78频点的边界区域,根据同频点的基站间距,建议低于基本频点1dB~2dB。119频点发射功率,建议低于基本频点3dB~4dB。当网络陆续扩容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功率设置,如果某区域由边界区域改为连续覆盖时,建议适当提高非基本频点的功率设置。

随着场景不同,室外基站具体发射功率设置需有针对性的灵活设置,不能一刀切的配置,必要时进行现场测试验证。

室内分布信号源的RRU设备,功率设置应结合分布系统设计,保证天线输出口功率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既满足覆盖需求,也防止大功率造成的RSSI异常或室外泄漏的负面影响。

根据以上原则相继在全省的其他业务区开展了EVDO前向功率设置优化工作,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实际优化工作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有银.CDMA2000 EV-DO下载速率的瓶颈及优化方法[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8).

[2]沈巍,蔡晓燕,孔繁俊.高铁CDMA网络EVDO信号分析[J].电信快报,2010(8).

[3]张国文,谢卫浩,袁坚.EVDO前反向速率连续覆盖分析[J].通信技术,2010(1).

上一篇:整体倒塔施工方案 下一篇:黑木耳袋料小孔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