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时间:2022-06-08 09:39:44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言学科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多读才能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积累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时明确读的目的,上好阅读指导课,注重阅读技巧,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语文教学“读”占鳌头,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解,读中抒情,读中积累语言,以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 语感 语言

语文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常用方法,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打牢的基本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读的作用,加强读的训练。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技能

教师自身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养,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小学生的阅读不能只达到识字词、流畅读完全文的水平即可。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不但要掌握字词,还要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此外,还要在学生阅读中培养兴趣、陶冶性情、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阅读教学观念,明确新课标规定的阅读教学目标,树立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当然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阅读能力。

(二)丰富专业知识,注重阅读教学技巧

教师应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语文阅读教学是最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环节。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比如,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目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深层意蕴等都需要教师能熟练掌握。教师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重视教学技巧,好的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必须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动力,有了阅读动力,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提问等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就使学生了解一些文章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等趣味性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内容充满期待,学生就会在浓厚的兴趣中积极阅读文章,并会饶有兴趣地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教学内容,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调动学生阅读文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运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图片和视听资料,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就像新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图片一样,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这些教学方式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二)巧置提问,激发兴趣

阅读教学中恰当巧妙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并且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多予以学生鼓励,这样不仅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还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三、明确读的目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学生才会更有阅读兴趣,读得会更认真。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有目的地去读,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创新解读,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让学生掌握读的技巧,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自读感知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中感知、体会、领悟,而教师只是学生读书的引导者、促进者。

(二)熟读精思,边读边想、边悟

1.边读边想,再现情境。阅读的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再造想象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小学阶段的文章多是生动有趣、有声有色的,小学生恰好擅长形象思维,让他们对文本进行再造想象并不难。一般情况下,教师只要稍加提示,学生便可声情并茂地读出丰富的感情来。学生通过阅读、想象不断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再现作者表述的情境,通过继续读,不断调整自己再现的情境,使之更准确、更明晰。

2.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句、段往往能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让学生掌握如何提炼出文章的重点词、句、段,并让学生对其反复阅读、仔细品味。

3.自读批注,边读边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边读边想、边读边悟、边读边批注就是良好的读书习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先对学生进行阅读批注方法指导,然后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读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读写结合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弄清作者的选题立意、构思取材,把握文章脉络,学习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文章的优美词句。在学生读书的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多练笔,使其充分运用已经积累的语言和已掌握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逐渐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这样以读学写,以写促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上一篇: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下一篇:学好高中语文要养成“五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