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事件的媒体报道分析

时间:2022-06-08 04:27:01

富士康事件的媒体报道分析

摘要:去年关于富士康员工自杀现象的媒体报道引人注目。众多媒体报道之所以受到受众的关注,与报道的内容、主角和企业转型有着密切关系。从表面上看,是一家规模庞大的台资企业多名员工的自杀事件;从深层次看,媒体报道令人们了解部分地方产业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及改善产业工人生活、国内制造业转型的必然性。媒体报道充分表现出了其勇于社会担当的使命,体现了社会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体现了给予建设性意见的姿态,推动了事件的合理解决。

关键词:富士康 媒体报道 效果

富士康员工自杀现象的回顾

在过去20余年里,台商郭台铭领导的富士康集团,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成长为世界工业史上最为庞大的代工厂,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制造商,是苹果、戴尔等品牌的主要供应商,名列世界企业500强。目前富士康集团在大陆共有80余万名员工。2009年底,仅仅在深圳不到3平方公里的富士康龙华园区,就有42万名员工。员工们用双手支配着世界上最尖端的电子产品的组装生产,连续7年内地出口额排名第一。2010年以来,富士康因“跳楼门”事件备受社会和舆论界关注,“血汗工厂”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由于情感护理和心灵抚慰系统的缺失、行政管理的滞后和执法部门懈怠、收入不高、情感受挫、生存压力大等种种原因,加之新生代农民工不熟悉维权渠道,或在维权中受到挫折,极少数青年员工选择跳楼等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富士康员工的自杀事件经国内外众多媒体报道后引发国人的强烈关注,也引起了海外的关注。富士康声称,通过对员工自杀事件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事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富士康进行了反思,开始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引入心理专家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媒体报道的概况分析

参与媒体较多。参与报道富士康事件的媒体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其他新闻事件报道中十分少见。媒体囊括了海峡两岸以及港澳等地区的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在2010年年初富士康一名员工跳楼之后,众多媒体纷纷参与报道。在2010年富士康连续6名员工跳楼后,《南方周末》的实习生刘志毅潜伏富士康观澜园区28天,探寻新生代打工者的死与生,写下了《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与机器相伴的青春和命运――潜伏富士康28天手记》两篇报道。《中国青年报》等部级媒体、各省的党报和都市报、《晶报》等港澳台媒体也参与其中。新闻期刊有《凤凰周刊》、《南风窗》、《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知名刊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电子媒体自始至终关注富士康事件。网络媒体如凤凰网、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对于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各省市的手机报如《河南手机报》,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第一时间报道富士康事件。

报道时间较长。从2009年7月第一例跳楼事件直到2010年6月自杀现象得到遏制。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国内外媒体持续参与报道。以《中国青年报》为例,自2009年7月23日第一篇报道《富士康员工自杀折射企管难题》以来,直到2010年6月,持续报道富士康事件详情及解决问题的进展情况。在这一报道中,除了简要报道员工自杀情况,更多的是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如《从富士康加薪看“中国模式”转型》的报道。尤其以5月11日员工跳楼为标志,之前的报道并不十分集中,之后的报道集中并呈现“井喷”的情形。以5月26日的富士康媒体采访日活动报道为高峰。6月以后,媒体报道明显减少,多报道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

报道体裁多样。报道的形式以消息、评论为主,也有深度报道、通讯、博客等。有的媒体采用问答的形式,如《东方早报》的一篇报道《为何是富士康?六问富士康“跳楼门”》。其中,各类关于富士康事件的消息数量偏多,消息多是对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主要内容是员工的自杀情况、各方的应对情况和事件解决方法的最新进展。相关的评论数量较多,评论的角度多为质疑员工自杀的深层次原因及解决的根本方法,也有的评论表达了对青年员工失去生活勇气、不珍惜生命的惋惜。如《中国青年报》6月22日的评论《新生代农民工让城市表情凝重》。深度报道、通讯等以较长的篇幅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剖析,探讨问题的根源及应对措施。博客是个人以快捷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发表的个性化报道,阐明一己之见。

报道内容全面。富士康自杀现象的有关方面的声音均在报道中得以体现,呈现了一定的平衡特点。媒体报道内容涵盖了员工自杀原因、富士康的应对、政府回应和社会舆论。在员工自杀原因方面,媒体报道了诸多学者的观点。心理学家认为,员工自杀多数由心理疾病造成。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潘毅,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强调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收入远不及父辈,承受着更多的焦虑。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认为,员工自杀不仅是富士康的问题,也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他们的焦虑无助是自杀增加的深层次原因。企业要提高员工收入,建立员工心理关怀机制,政府更应提供制度关怀。在企业应对方面,2010年5月26日,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发表道歉讲话,积极做好善后工作;企业不断检讨在管理文化、员工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文化、心灵、环境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在政府监管方面,深圳市总工会4月13日公布员工跳楼事件的调查结果,指出企业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希望企业吸取教训,建立人文关怀的管理体制。深圳市5月26日举行新闻会,就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回应媒体。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李平说,市政府将在已经采取的措施上继续拿出应对的举措,同时也希望企业提升管理水准,年轻人要珍惜生命。在社会舆论方面,社会各阶层呼吁企业应关心员工、员工要珍惜生命。

报道效果显著。多方声音呈现,推动了富士康员工自杀问题的合理解决。媒体报道令人们了解国内部分地方产业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制造业转型的必然性。富士康在媒体持续不断的报道之下作出积极回应。5月26日,100多家中外媒体的200多名记者在“富士康媒体开放日”采访郭台铭。他对跳楼事件深感内疚,表示负有责任,向记者深鞠躬,请求媒体给予正面配合。为防止员工自杀,富士康建立了员工关爱中心和联席会议制度,对员工实施及时关爱。打造员工心理健康维护体系,建立心理咨询室,接待员工咨询。启动热线通报机制,增办员工手机报,加强信息沟通与分享,做好心灵关怀。优化宿舍人性化管理,增设硬件防护设施,四层以上安装安全窗,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扩建、改造生活区、宿舍区体育设施。规定各地员工每周至少休息一天。6月1日,上调基层员工薪资30%以上。6月6日,富士康决定自10月1日起,深圳地区考核合格员工的标准薪资上调为每月2000元,调薪幅度超过66%。加薪现象在全国制造业形成连锁反应。政府高度重视媒体报道。深圳市委书记王荣5月26日到富士康调研,研究应对措施。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多个中央部委组织联合专家组入驻富士康展开调研,为解决问题寻找对策。6月25日,富士康与深圳中航、开元物业管理公司签订了员工宿舍外包管理协议,将22万人的员工宿舍交由两家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街道居委会入驻员工宿舍区加强了政府的监管作用。员工工作时由公司管理,业余生活融入社区,拉近员工与城市的距离,增进他们对社会、城市的认知感和归属感。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富士康员工自杀现象得到了遏制。

媒体报道的反思

媒体报道集批评监督、积极建言于一体,平衡报道把握到位。作为媒体工作者,需要保持清醒、理性的思维,摒弃情绪化;要从全局看待问题,不就事论事;要保持人文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

履行批评监督职责。在对高危群体没有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心理调整之前,媒体的关注并不是越强烈越好。媒体的报道、评论一定要客观、全面,在分析环境因素的同时,不能一味同情极端者;即便同情极端者,也不能形成氛围,而应强烈谴责极端行为。总之,在哀其不幸的同时,要怒其不争,更要怒其极端。对于企业管理问题,媒体报道也要给予批评。2009年7月的孙丹勇跳楼事件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但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事件带来的影响不是孤立的。同样的压力、委屈、经历,形成了公司员工后来的社会集体无意识。2010年,富士康没有从后来若干个“孙丹勇事件”中吸取教训,没有意识到这种“社会集体无意识”。相反,富士康以为是风水不好,就请五台山和尚做法事;以为员工有心理压力问题,就请心理专家做团体辅导。该做法反而起到了强化“暗示”的效果。媒体给予了及时的批评监督。媒体报道有对工厂管理疏漏和逃避职责的批评,有对情感护理、心灵抚慰系统的缺失的指责,以及对行政管理的滞后和执法部门懈怠的不满等。

发挥积极建言作用。富士康短短几个月内有12名员工连续采取跳楼来解决问题,是典型的“维特效应”。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非常重要。媒体报道不对自杀细节做详细的描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如提高员工的收入、关心员工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生活、排解员工的心理焦虑等,正面引导公众关注如何化解自杀问题。南方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江艺平认为,媒体要在自由与责任之间取得平衡。媒体一方面需要克制报道,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事件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关系,让社会和公众意识到富士康员工自杀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努力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从而为社会转型期如何应对这些现象找一条出路。媒体要在报道中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揭示出诸如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关心他们的业余生活、企业转型与管理等许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透过普遍性发现规律性,建议有关部门努力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的报道才有深度、有力度,也才能发挥好媒体的社会作用。如《中国青年报》的《从富士康加薪看“中国模式”转型》、新华网的《富士康深圳宿舍交由社会管理涉及22万人》的报道。

人文关怀有所欠缺。富士康员工之跳楼不是作秀,是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极端表现。同样,类似的弱势群体之极端行为需要媒体给予人文关怀,而不是以轻松的方式给予报道。个别媒体报道中出现了“跳楼秀”、“第几跳”的字眼,也有个别语句呈现冷冰冰或者讽刺的味道,没有尊重逝去的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一些媒体关注富士康跳到第几个了,而一些大众也一样欠缺对生命的关爱。作为大众媒体,有责任体现人文关怀,应该更好地报道事件,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报道,让所有的受众从报道中看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品味生活的真善美,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履行个人应尽的职责。

结语

当前,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的加速期,因此会面临诸多问题,社会矛盾的交集、贫富差距的加大、城乡二元体制对人的桎梏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都是员工自杀的诱因。富士康员工自杀现象不是孤立的事件,是一种密集型企业员工低收入、高强度劳动导致的社会问题的呈现,是必须正视的公共事件。秉持公平正义的媒体报道,既要批评监督,更要积极建言,在注重社会效果的同时更要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企业提高员工收入和福利,促进此类社会问题的合理解决,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志毅、杨继斌:《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南方周末》,2010年5月13日。

2.刘志毅:《与机器相伴的青春和命运――潜伏富士康28天手记》,《南方周末》,2010年5月13日。

3.柴静:《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中国记者》,2005(3)。

4.刘芳:《深圳市政府就富士康事件首开新闻会》,《中国青年报》,2010年5月27日。

5.周俊生:《从富士康加薪看“中国模式”转型》,《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4日。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数字化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 下一篇:版式设计中的错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