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话变迁

时间:2022-06-08 01:10:43

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受金融专业教育,到90年代初至今,一直从事金融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前后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正是国内金融业巨变的时期,也见证了国内现代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走向而立之年的路程。

80年代金融教育的起步

80年代初,国家提出“银行是一门大学问”,从此国内以银行体系发展带动的金融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各家专业银行陆续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中分离出来,随着业务不断扩大,规模也在扩张,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框架下,专业部门和教育部门都开始搞起了金融教育。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兴办金融专业本科教育的部门除了人民银行外,还有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即现在的教育部)。财政部在所属的几大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学院等,开设了金融专业本科的教学,并逐渐招生规模。同时,在国家教委(即现在的教育部)所属的一些综合性大学里,也将金融学科升格为独立的本科专业,并且增大了招生规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这3所高校的金融学科点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又称为国家级金融重点学科。

此外,在初级金融人才培养方面,为了短、平、快地培养本行或本地金融机构基层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员,人民银行各省区市分行、各商业银行省区市分行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银行学校培养中专生。

这一阶段,国内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呈现了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办学资源少且未能得到很好利用。

各部门各机构为了培养各自的嫡系金融人才,“统招统分”,近亲繁殖比较严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辅材料很稀缺且内容陈旧。师资少且力量薄弱,除了少数几位金融学界的泰斗,从事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主要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高校毕业留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业务操作与运行。培养层次特征明晰,以金融机构基层管理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为数最多,而培养硕士、博士的数量很小。

90年代金融教育的大发展

90年代之后,我国投融资体制逐渐由“大财政、小银行”演变为“大金融、小财政”的格局,而且金融体系也出现了较大的结构性变化,比如证券的发行与交易、商业银行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出现了“股票热”、“金融热”,对金融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膨胀。

在此背景下,许多部门与机构掀起了金融办学的热潮,不仅财经类院校和原来就有金融学科的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而且很多理工类院校以及其他一些院校也相继新设了金融专业。

这一阶段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特征表现为层次明显提高,办学资源不断增多且利用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以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为首的金融教育领先的教学科研单位扩大了硕士、博士的培养规模,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获得了硕士、博士授予权。财经类院校和原来就有金融学科的高校在扩大本科招生规模的基础上,相继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一些人民银行省区市分行、商业银行省区市分行以及地方政府设立的银行学校逐渐脱钩、升级转型或者撤并。

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以及各级政府对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投入的资源相对从前更多。

国外先进的专业教材被大量翻译引进,而且国内出版了很多专业教材与资料,教辅材料非常丰富,教学内容更新很快。

许多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以及国内培养的硕士、博士陆续加入到金融教学与科研队伍,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各金融学科点加强了沟通、合作与竞争,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规范化。

新世纪金融教育的大跨越

9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平同志提出的“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理念深入人心,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电子化、工程化不断加快,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各类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入金融业,而且很多海外学成回国的人士也首选加盟金融业,金融业的人才竞争出现了白热化。金融教育进入空前的繁荣期,国内除了原有的金融学科点之外,许多其他院校包括理工农医类院校、各高校下设的二级学院、民办院校等也竞相新设了金融专业,招收本二、本三学生。

这一阶段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特点更加突出。

各高校特别重视金融学科的发展,教学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的高校将原来的系、所陆续升格为了学院,或者新设以金融学科为主体的管理学院,加大优秀教学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想方设法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且扩大了招生规模,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金融高端人才。

原来隶属于人民银行的财经类院校逐步脱钩和转型,比如湖南财经学院并入湖南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并入西安交通大学,成为“985”高校的一分子,充分利用了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金融学科建设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国内各金融学科点的沟通、合作与竞争得到进一步加强,以硕士研究生联考为契机推进了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数理化、工程化、标准化、规范化,比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等逐步与国际接轨。

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展望未来,金融全球化势不可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与金融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加快推进,国际间以“货币战”、“资本战”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战已经打响……这一切对国内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严峻的考验。

国内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未来更值得期待!(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上一篇:金融教育的“三驾马车” 下一篇:高等教育模式,期待“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