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问题:让数学教学精彩纷呈

时间:2022-06-07 09:30:40

创生问题:让数学教学精彩纷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以教材为依托,创新经验资源开发,重组学习内容,展现不同的问题视角和学习视角,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和精彩。

一、巧用直观演示,创生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创生实际问题,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形象地清楚地了解数量与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一些数学名词术语的真正涵义,这对低年级学生初学数学实际问题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8加几”时,教师先在盘子里放上8个草莓,再往盘子里放入5根香蕉,然后启发学生叙述事情的经过。学生很快就会创生出实际问题:“王老师今天带来了8个草莓和5根香蕉,王老师一共带来多少个水果?”如果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的演示过程就可以稍微复杂些,要求创生的实际问题也稍微难些。例如:教师给小华20本练习本,再叫起3个学生,然后对小华说:“给每个同学6本,剩下的留给你自己。”最后问大家: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做了什么事?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二、借助已有情境,创生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创生实际问题,将情境数学化。这里所说的已有情境包括多个方面,可以是一个动态的场景,也可以是一个静态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现场表演,也可以从挂图中选取。通过观察已有的情境,利用情境中的人和事来创生数学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在创生实际问题时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观察分析能力。

例如,学完“倍的认识”以后,可以出示“4个学生扫地,12个同学擦玻璃”的画面,要求学生创生实际问题。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同学们参加大扫除,扫地的有4人,擦玻璃的有12人,擦玻璃的是扫地的多少倍?”

这种方法在低年级段常用,在高年级段也可以运用,不过要提出较高的要求。例如,像上述的图画就可以指导学生创生出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大扫除时有12个同学在擦玻璃,4个学生扫地,扫地的人数是擦玻璃的几分之几?”“16个同学参加大扫除,其中1/4的同学扫地,其余的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所提供的情境要清晰,数量关系要一看就明。如果是静态图画则可以从印刷的挂图中选择,也可以从教材中截取。

三、依托给定算式,创生实际问题

依托给定算式创生实际问题,就是指定数字和计算方法,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并创生出实际问题,组成事物之间一定的数量关系。这种训练较为抽象,训练的对象应为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高年级同学。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算式,创生出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同一道算式创生出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的时候,就曾要求学生根据“4.8+2.1”创生实际问题,结果学生就说出了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

生1:某食堂今年一月份用煤4.8吨,二月份用煤2.1吨,两月共用多少吨?(求和)

生2:某食堂今年一月份用煤4.8吨,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用2.1吨,二月份用煤多少吨?(求较大数)

《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运用一定的数字和数学符号再现数学问题。依托给定算式,创生实际问题是较为恰当的一种训练形式。

四、根据指定结论,创生实际问题

新课标下的每一个数学实际问题都是由若干个已知条件和结论组合而成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一般情况下,数学问题的结论是未知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与终点。

根据指定的结论创生实际问题就是要求学生依据教师已经给定的目标要求,选择与之相关联的条件,创生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中低年级,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语言表达能力较低,教师可以提供条件让学生来选择。

如选择合适的条件填写在括号里,并且解答。①爸爸今年32岁②妈妈今年28岁③小明今年4岁(?摇?摇)(?摇?摇)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多少倍?

到了高年级,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指定的结论自主创生所需要的条件。这种开放式的训练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依据数字信息,创生实际问题

在小学阶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把题中的数字信息摘录出来,根据这些简明扼要的数字信息及其之间的关系选定正确的解题方法。那么依据数字信息创生实际问题就是与之相反的过程,进行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字信息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这一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可为学生提供如下的一组信息,要求创生一个实际问题:四(1)班:60名;四(2)班:55名。学生创生的实际问题可能有:“四(1)班有学生60名,四(2)班有55名,两班一共有多少人?”“四(1)班有学生60名,四(2)班有55名,四(2)班的人数是四(1)班的几分之几?”等等。到了五六年级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上所提供的数字创生实际问题。例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创生实际问题:收集废铁,第一组22人,平均每人收集4.5千克,第二组23人平均每人收集3.2千克。

小学数学课堂指导学生创生实际问题的方法还有好多,但不论怎样,在选择方法时,都必须注意各年级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加深。

上一篇:“草根”小贷:医治金融“血管堵塞” 下一篇:社区理财扭转第三方“服务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