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碌又成功的大将

时间:2022-06-07 09:01:37

庸碌又成功的大将

摘 要:北宋王超虽然位高权重深受宠信,但也只不过是庸碌之辈。至道年间讨李继迁无大功亦无大过,反应不如17岁的王德用;咸平四年半途而废;望都之战见死不救;景德之战逡巡不进,以致被贬。但王超为人圆滑,善于处理日常事务,所以“虽无将帅之才却久居高位”,其为人处世、对子王德用的教育为其子王德用的发迹和整个王氏武将家族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王超;北宋;景德之战;望都之战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08-02

王超,出身太宗潜邸,太宗上位后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御龙直,淳化二年又任河西军节度使,殿前都虞侯。真宗即位,王超又以“翊戴之功”加检校太傅、领太平军节度使。①王超于至道二年、咸平四年两讨李继迁,前者因为王德用有勇有谋,按时进军乌白池,其他将领失期不至没有过多暴露其庸碌;后者因为真宗犹豫不决、灵州失守最后无果而终。咸平三年领军过唐河大败而归。咸平六年望都之战,坐视王继忠背围战败。真正体现他庸碌的是景德元年宋辽对阵澶渊,当真宗“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②王超竟惧战一个多月没有到达。真宗到澶渊后“尤辞以中渡无桥”逡巡不进。

结果是真宗景德二年正月“上悯其劳旧,弗责。戊辰,以超为崇信节度使,罢军职,便道之任”②《宋大诏令集》载“侍卫马步都虞侯、天平军节度使王超,总握禁兵,时推上将。一昨戎人犯塞,外■屯留,既当督护之权,曾发驱攘之效。稽违诏旨,缓失师期,讫至残人,雅当责帅,尚念向于行阙,曾览奏章,沥血申诚,省躬待罪,寻降矜宽之诏,复议赦宥之义,特示优容,止移藩翰,庶保君臣之分,无伤夙旧之情,屈法推恩,伫图后效。可崇信军节度使,便道之任。”③由此可以看出,真宗对王超还是很宽容的,仅是责备两句改任他职而已。宽容的理由是“劳旧”。毕竟王超是太宗潜邸旧臣对真宗又有“翊戴之功”。

有了真宗的宽容别人自然不好说什么,夏竦言“前年冬,寇我北部,暨于澶州,将帅之臣婴城自守”④最多只是暗示了对王超逡巡不进有所不满。

虽然在真宗朝人们对王超没有什么过多指责,但在后来神宗朝,王安石说“先朝用将,如王超亦尝召对,真宗与之语。退以其语与大臣谋之。臣读诗书见当时论说终无坚决,上下极为灭裂······即为王超、傅潜乃肯为将,稍有才略,必不于此时为将······”⑤王安石批评的是真宗用将之法,也间接提出了王超无才略的看法。

之后元代脱脱在《宋史》中说得很中肯“然临军寡谋,拙于战斗。”①

今人对王超的评价基本是“平庸”“畏葸”“庸将”。如何冠环《老将知兵:宋初外戚名将李继隆与景德之役》中说“还有一员庸将,王超”黄繁光在《论宋真宗对辽作战与阵图使用》说“宋主帅王超因胆怯而闭锁自保······”

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如王晔在《临战持重:景德之役前后的王超——兼谈辽军的伏击战术》中认为望都之战中并非王超不救,而是因为宋军中了游牧民族的伏击、阻断战术的圈套,王继忠部无奈做了殿后之军,景德之役逡巡不进不是因为畏战,而是要保守定州,防止中了辽军埋伏以致全军覆没。

以上是真宗朝当时人、神宗朝的人、元代人、现代人对王超的评价,笔者也同意绝大多数人的看法,认为王超是一员庸将,对于王晔的观点本文的下一部分会有反驳。

综合前人与本人自己的研究,笔者认为,虽然在军事上王超的确是一员庸将,但他在为人处事上非常有能力,做人圆滑宽容,对后代教育成功,是整个王氏武将家庭的开创者。

王超先人史籍中并没有多少记载,其祖也未出现为官者。从王德用碑文可知“王德用先,真定人也。世以财雄北边,而蒋公(王方,后追蒋公)、邢公(王玄,后追邢公)皆倜傥,喜赴人急”①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王超没有特殊背景,只是出身普通的地主家庭。“太宗尝侍宴禁中······时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从······”可以看出进入潜邸后受到太宗宠爱,与宋太祖宴饮时都带着他。

太宗上台给了王超巨大的机遇,从《宋史·王超传》可以看到,王超在太宗即位初任御龙直,端拱初年为怀州防御使,至淳化二年又任河西军节度使、殿前都虞侯,四年又升到到殿前都指挥使,其升迁之快令人咋舌,而我们在北宋史书对这个时期的记载中几乎看不到王超的影子,由此可以推断,王超完全是凭借旧臣的关系上位,没有什么功劳,所以又可以推断,他可能没有什么能力。

太宗至道二年,王超第一次讨李继迁,他作为全军主帅因惧战踌躇不前,其子王德用以一万兵与西夏军队大战于铁门关“斩首十三级,俘掠畜产以数万计”由于其他将领失期不至王超感到独力难支,于是决定立即撤军,这时王德用提醒说“归师迫险必乱”,然后请命断后,下令“乱行者斩”于是“一军肃然”,掩护全军安全撤退。王超事后感慨“王氏有子矣”由此可见身为主将的王超还不如他17岁的儿子,其庸碌可见一斑。

真宗咸平四年再征李继迁,当真宗问王超如何解灵州之围时,王超以二图上,即“其一置资粮在军中,部兵周防,贼无以抄略,其一遇贼即便而为方阵,阵型之外,分列游兵······”②其实这个办法并不是王超独创,而是采用的是李靖的辎重法,真宗对此很是赞赏,由此可见王超知道顺从“将从中御,授之阵图”的传统。事实上,灵州由于宋政府的犹豫不决已于咸平五年三月沦陷,王超无功而返。

咸平六年的望都之战,王超坐观王继忠被围,《宋史》载“辽兵围望都,超、赞率兵赴之,阵于县南六里······超、赞遂旋师,继忠孤军没焉。”景德元年宋辽相持于澶渊,王超居然以“中渡无桥”为借口逡巡畏葸。对于这两件事,上文提到的今人王晔认为前者是因为王继忠是断后掩护之军,不是王超不救,后者是他“临战持重”,恐怕中了辽军快速机动的精锐骑兵的埋伏。笔者对这种看法持不同观点,在望都之战中,王继忠显然中了游牧民族惯用的伏击、阻断战术这没问题,但是这不是王超退兵的借口。因为史书记载王继忠部“旁西山而北”已经成了背水一战之势,辽军做不到完全包围王继忠部,王超完全可以来个反合围,两下夹击辽军必溃;景德之战中,且不说辽军能不能做到合围王超,就算是被二十万辽军围攻,王超手中有十万宋军,大名还有十万宋军,其他各州的宋军亦不在少数,且真宗亲临必尽率精锐,从真宗日后对王超的宽容态度来看,真宗跟他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不见得会眼看他被围而死。到时他以十万牵制住二十万辽军,其他宋军一拥而上辽军必危。王晔文章举了汉高祖白登之围的例子,这与王超不符,汉高祖没有后援,而王超有强大的后援。又,如果王朝真的有这么充分的理由,害怕被围后定州不保,为什么借口无桥而逡巡不进,直接向皇帝陈明理由不就行了?所以,在笔者看来,王超不是临战持重,也不仅是庸碌畏战,更是贻误军机,不仅是无功而是有罪。这样的武将占据高位,体现真宗朝甚至是整个北宋军事用人上的严重失策。

综上可见王超在军事上并无才能,只靠潜邸、翊戴爬上高位。但这不是说他一无所长,相反他对“官僚事务”处理得很得体。比如在第二次讨李继迁时给真宗上图,就是投其所好同时将自己的战术思想委婉的提供给真宗,既保全了真宗的面子(“授之阵图”使真宗显得有些军事见解)又让自己的战术想法得以实现(尽管方法不是他独创)。另外,在第一次征讨李继迁时,王德用立功很大,但王超说“吾为大将,不可使子弟与诸将分功。”①景德元年,王超给真宗上书说“日与知州、通判、军职等会食,饮酒或至日旰,虑妨公务,请隔日一会食”③宋代对武将防的最严,每日请武将与诸文官吃饭喝酒就是为了监视牵制,王超当时身为河北三路督署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说只是给真宗一个“尽忠职守,关心边防”的印象。

潜邸出身的王超比较懂得变通人情,体恤下属,《宋史》载“超为将善部下,御下有恩,与高琼同典禁旅,尝休假他适。过营垒,军校不时将迎,琼即令■惩罚,超以为非公行,不当加罪,人称其恕。”

对后代教育上,没有直接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以从间接史料上看出王超对王德用的教育是成功的。上文提到的在第一次征李继迁后不让王德用与诸将争功其实就是一次对王德用的教育,当时王德用17岁,正是年少张狂的时候,立此大功却不让得是教育他做人低调谦让隐忍,毕竟宋朝喜欢的是低调的将领。王安石《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载,孔道辅进谗说王德用相貌不臣导致王德用被排挤出中央,孔道辅死后有人将此事告知王德用,王德用只是淡然地说:“公忠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微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文中又记“公忠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不以名位骄人······宽仁爱士卒······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①王德用宽厚低调的气度与王超如出一辙。由此可以看出王超对王德用的教育是成功的。

在王德用时,王氏武将家族走向鼎盛,而王超对王德用的培养,为他提供的机会对王德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王超开创了家族的基业。

王超是个才能平庸但又政治成熟、为人谦让稳重的武将,正是这样的武将才受北宋统治者欢迎,所以他这样一个庸才占据了高位。他个人对于北宋王朝没有什么贡献,甚至笔者认为他的平庸导致的一系列行为是有罪的,但他作为一个父亲,在教育子女上,开创家族基业上是成功的。

上一篇:犯罪行为与心理学探究 下一篇:简析抗战时期第三种力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