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在抗日战争中的两件事

时间:2022-06-07 05:44:30

杨沫原名杨成业。曾用名杨君茉、杨默。湖南湘阴人。1914年8月25日生于北京。13岁时考入北京西山温泉女子中学,三年后因家道中落辍学,先后在河北香河县、定县教小学。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享誉文坛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便是她真实的写照。1937年12月她投身到晋察冀边区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白天在青纱帐里和敌人周旋,夜晚出其不意打鬼子。她作为女同志,在战争环境下连生两个孩子,别说得到起码的营养,就是连必要的休息都不能保证,因此落下了一身病。组织上多次动员她到城里去治病,但她就是不肯离开战场。后来终因环境艰苦,体质又差,患了肠炎,后又转为痢疾,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因缺医少药眼看着就不行了。杨沫被安排在一堡垒户家中,房东大娘每天用小米粥和鸡蛋给她增加营养。每次做完饭后,大娘还在灶膛里放一块砖,用余火加热,然后把加热的砖用布包好,让杨沫坐在上边,数日之后杨沫脸色红润了,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杨沫终于得救了,大娘的偏方还真灵。

更让她难忘的是1943年,日寇进行残酷的大扫荡,环境更加艰苦恶劣。有一次,杨沫白天参加部队急行军,走了一百多里山路,她已是疲惫不堪。夜晚住在老乡家里,倒下就睡着了,可是还没睡多会儿,村外枪声骤起,房东大娘急切地推醒了她“闺女,不好了,鬼子把村子包围了!”朦胧中她一跃而起,掏出了驳壳枪。“闺女,现在可不能出去!”大娘边说边掀开炕席,又揭开炕上的几块土坯,叫她钻进去,并嘱咐说不叫你,千万别出来,说着就把土坯恢复了原样。炕洞里又闷又热,不会儿便大汗淋漓,加上空气稀薄,她几乎昏死过去。也不知过了多久,大娘终于掀开了土坯,把已是昏迷状态的她拉了出来。她清醒之后睁眼一看,大娘满身满脸都是血。

说到这里,杨老眼里闪着泪光,感情深沉地说:“没有老百姓舍生忘死来保护,也就没有我的今天。解放后,我也曾在河北一带寻找过两位大娘,但时过境迁,只找到了一位大娘。那时我的生活条件已有好转,大娘一家人仍然很贫困。我把身上带的钱全都留给了大娘,大娘说什么也不肯收下。在我的执意下大娘只好留下了一部分,这之后大娘肯定还会有难处,可她们一次也没有找过我。然而在那十年浩劫的‘’中,大娘的丈夫却来找我,让我证明他们夫妇不是假党员。自身难保的我,还是给他们写出了证明材料,并请当时身为‘’负责人之一的浩然给加盖了公章。我又给他些衣物和钱,还麻烦浩然同志替我带他到澡堂子洗洗澡,请他到外边吃了顿饭。‘’后事务缠身,再也没有和大娘联系,大娘老两口再也没有找过我。”

1995年12月杨老临终前把剩余的稿费全部捐给了现代文学馆。

上一篇:寻找荻岛静夫 下一篇:宁愿没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