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的有效教学三策略

时间:2022-06-07 05:36:43

小学语文词语的有效教学三策略

众所周知,词语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如果将文学比喻成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词语无疑就是那一颗颗闪耀的珍珠。因此,有效的词语教学不仅能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还能帮助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从而实现对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那么,怎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有效的呢?

一、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质意义

何为根?根本意是指植物的营养器官,但也可指事物的起源。任何事物都是有根的。要想深入了解某一事物,首先要寻找到它的根。因此,要想有效的词语教学,首先要从词语的根入手,即深入古文字的创造特点来探寻其本质意思,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牢记。

【案例一】《少年王勃》(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

当教师讲到本文中主人公王勃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教师就句子中出现的“孤鹜”二字是这样来教学的:

师:“同学们看,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孤鹜’一词就是对前面‘一只野鸭’的描述,但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王勃要用孤鹜来形容这只野鸭呢?”

生:“‘骛’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鸭子,那‘孤’字应该是指一只的意思了。”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孤’是由‘子’和‘瓜’组成的,‘瓜’是‘滚瓜’,即没有根的瓜,联系‘子’就是没有父亲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孤儿’。同样可以延伸到没有人陪伴和爱护,即‘孤独’。”

生:“啊,这样一来就明了了,‘孤鹜’就是那只独自飞翔的野鸭。”

……

【案例分析】在本文的教学中,对于“孤鹜”一词的教学应该是一个难点所在。但通过教师将“孤”字拆分成其起源的“子”和“瓜”来理解,不仅巧妙的道出了“孤”的本意,还道出了“孤”的引申意思,可谓一举多得。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中牢记,不深刻都不行。

二、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运用精妙

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关于“推敲”的典故,这个典故在道出文人用词精细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词与词之间即使是一点细微的差别,也能使文本的意境发生改变。因此,在进行词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对比,深入剖析词语的真意,品味到文章用词的精妙。

【案例二】《特殊的葬礼》(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在讲到第五自然段“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壮观气势了……”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两个句子: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它在群山之中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然后问:“大家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话较第一句话差一个词语‘无奈地’。”

师:“那你们觉得差一个词之后表达的意思受到影响了吗?”

生1:“我觉得没有受到影响。”

生2:“不对,表达出的情感变了。”

师:“怎么个变法?”

生2:“瀑布枯竭不是它自己的意愿,所以是‘无奈地’,是被迫的。”

生3:“对,这样才能更好地联系后面讲到的‘等待最后的消亡’。”

师:“非常棒。因为受到浪费和水土流失,塞特凯达斯瀑布面临枯竭,这样的结果不是瀑布所愿,也不是世人所愿。正是鉴于这样的情感,所以这里加上了一个深深的‘无奈’,是瀑布的无奈,也是人们的无奈。”

……

【案例分析】通过以上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就文中句子展开分析,学生就会想当然得觉得这里就这样写,本这样写,不会去深思这样写的意义所在。而通过对比,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两句话所蕴含的不一样的情感,更体会到了用词的重要性和巧妙性。

三、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情感色彩

词语本身并不含有感情,但当它进入文本,便承载了文本所赋予的感情。因此,要想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词语,一定要体验词语在文本中的情感所在。而体验情感的最好方式无疑是用心的品读,将自己融入到文本角色中去感受、去领悟,从而获得对词语内涵的深刻理解。

【案例三】《二泉映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在本文中,有一段表现阿炳弹奏的描写:“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句子中的“颤抖”一词,教师是这样来教学的:

师:“仔细朗读课文,然后精读第四和第五两个自然段,体会阿炳内心的情感。”

(阅读完成之后)

师:“你们觉得阿炳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弹奏的?”

生1:“悲切和难过。”

生2:“对师傅的怀念。”

生3:“对未来的希望。”

……

师:“为什么文中会写到‘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人的心会颤抖吗?”

生:“心是感受情感的地方,阿炳的心在情感的催使下颤抖了。”

师:“这颤抖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生:“是心的震动,是被流水声划过带来的涟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触……”

【案例分析】在本文中,颤抖原本是一个看得见的动作,抑或听得出来的声响,于是这里的‘心的颤抖’就显得那么的难理解。但是教师没有就词解词,而是让学生在文中去研读,去思考,去寻找,只有这样,学生来能理解作为一个有着坎坷身世的人,当他的心理情感被激发出来时,会呈现出一个怎样的状态,从而真正理解‘颤抖’一词在此所发挥出的作用。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是寻根、对比还是体验式的词语教学,归结起来无疑就是“还本求真”。对于词语教学而言,还有什么比还其本真还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呢?

上一篇:把美的规则教给学生 下一篇:肥猫塔比和小男孩安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