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宜――姜

时间:2022-06-07 04:47:13

生姜,是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味辛,性微温。它不仅是厨师烹饪的必备之品,亦是中医良药,真可谓“药食两相宜”。风寒感冒时,喝碗姜汤;胃寒呕吐时,泡杯生姜红糖水……神奇的生姜到底有多妙?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体味生姜的药用价值,聆听有关生姜的传奇。

解表散寒

在风寒感冒初期,用生姜丝煮汤或直接开水泡服,即可取得疗效。体虚者加红糖趁热服用,效果更佳。生姜常配麻黄、桂枝等同用,可增强发汗的功效。《伤寒杂病论》中的麻黄汤、桂枝汤等均用到生姜发汗解表的功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京城名医岳美中先生根据前人经验,将姜、葱、醋配伍成食疗方,命名为“神仙粥”,专用来治疗风寒感冒。其流传甚广,甚至被编成口诀: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根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平康。

温胃止呕

生姜作为止呕药,可单独用来治疗胃寒引起的呕吐;也可以与苏叶同用,达到温胃止呕之功;还可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治疗胃热呕吐。历代名方中,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吴茱萸汤、旋覆代赭汤、生姜泻心汤、温胆汤等,均是取生姜的这种功效。虚寒胃痛、呕吐者,用生姜加红糖开水冲泡,少量频服有效;或者将艾绒放在姜片上灸中脘、内关(隔姜灸)。

温肺止咳

生姜具有辛温之性,入肺经、脾经。古人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虚寒,失去温化津液之功能,则生成痰饮,故见咳嗽咽痒,咳吐白色清晰样泡沫痰,受凉时或夜间加重(上述情况以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者尤为常见)。中医治疗痰饮需“温化”,故多取生姜(或干姜)来温肺散寒、温脾化饮,代表方剂有甘草干姜汤、小青龙汤等。

生姜不仅在虚寒咳嗽初期有效,而且对一些虚寒久咳者也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用蜂蜜生姜汁调服,对部分虚寒久咳者有效。

可解鱼、蟹之毒

生姜能解鱼、蟹之毒,可单用或配紫苏同用。如湖南老百姓在烹饪鱼、虾、蟹的过程中,均用到生姜,其不仅味道鲜美,还能解毒,可谓一举两得。

在日常生活中,进食鱼、虾、蟹时,若出现中毒症状(其实大部分是食物过敏而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可以用生姜加紫苏叶煎水频服,轻症一般可以缓解。

可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

生姜煎汤饮服,可用于治疗生半夏、生南星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少毒性。为了防止炮制不到位,煎药时可加入生姜5片和大枣5粒,以防万一。

清末民国初期,江浙名医范文甫先生曾用生姜白蜜治愈一例误食生半夏中毒的病人。在《范文甫医集》中这样记载――天童和尚,忽患暴哑,口不能言,以手指喉,又指胸腹,作无可奈何状。余问陪同伊同来和尚,云:次小和尚上山管竹笋,见山上鲜草、鲜果,必欲食之。余以生姜9克,白蜜量少与之。煎汤3服而愈。问之,果不出所料,误食生半夏所致。

可缓解痛经

诸多女性,特别是体质虚寒者,月经前后往往伴有痛经、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可以内服生姜红糖水,也可以行姜灸,对症状较轻者效果非常明显。

提醒

生姜做药用时一定要因人而异,辨证使用。生姜对虚寒体质之人,风寒感冒、虚寒胃痛、腹痛、痛经、呕吐、咳喘者等适用;阴虚火旺、阳亢动风者忌用生姜,因为可能会出现鼻子出血、牙龈肿痛、痔疮出血等不良反应,进而加重病情。故应仔细辨别,或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吃生姜有讲究

子姜与老姜有别。子姜与老姜在性味功效上相仿。一般而言,药用和食用的生姜皆指子姜。老姜解表、散寒温中的功效更强。湖南百姓在食疗上偏好于用老姜,特别喜欢用老姜煲老鸭汤、炒仔鸡肉等。

吃生姜一般不要去皮。生姜外皮味辛,性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在五皮饮中就用到生姜皮。此外,生姜去皮之后温性大增,容易导致“上火”,因此一般不主张去皮。没有特殊要求的话,一般将生姜洗干净后切片或切丝即可。

生姜一般宜早上食用。早上食用姜茶,有助于脾胃阳气升达,具有促进食欲、振奋精神之功效;晚上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宜用生姜。主要因生姜辛温,有兴奋神经之效,进食可能会影响睡眠,导致虚烦不眠。

生姜煲汤一般宜与大枣同用。俗话说“汤无姜不鲜”,但是无枣则容易出现“上火”之弊。汉代医家张仲景诸多调和脾胃的药方均是姜枣同用,以达到调和阴阳、调和营卫之目的。在临床及食疗实践过程中发现,生姜与大枣同用,既保持生姜的鲜味,又避免了“上火”之弊,可谓一箭双雕。

链接 生姜之传奇与典故

生姜在古代被称为“百辣云”。有关生姜的“正史”记载,可见于《王安石字说》,“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然而,“野史”认为生姜是由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传说神农氏在一次采药中,不慎误食毒菇,腹痛如刀割、呕吐不止,最终晕倒在地。许久之后醒来,神农氏发现有一股浓浓的香气扑面而至,顷刻间他头目清醒许多,胸口烦闷顿除。顺着香气飘来的方向,神农氏发现眼前有一丛高高直立的尖叶草,于是顺手拔了一蔸,将它的块根放在嘴里一嚼,感觉又香又辣。不一会儿,腹中肠鸣咕噜咕噜作响。泄泻过后,腹痛除而安之。神农氏在惊叹之余,将其起名为“生姜”。

不管是“正史”也好,“野史”也罢,生姜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北宋文豪苏轼最为偏爱。据传,坡先生在一次与友人姜至之等人饮酒时,姜至之乘兴调侃他是一味中药“子苏子”(紫苏子,即紫苏的种子)。东坡先生灵机一动,反唇相讥道:先生也是一味中药,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至之茫然不知其故。东坡先生答曰:不是“半夏”“厚朴”,何以用姜制之?可见,苏轼非常熟谙中药的药性,半夏和厚朴宜用生姜汁来炮制,故戏称友人为 “姜至(制)之”。

苏轼多次在诗中提及生姜,如“先社姜芽肥胜肉”“故人兼致百芽姜”等。不仅如此,苏轼还在《东坡杂记》中记载了有关生姜“延年益寿”之功效的真实案例――“予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面色红润,目光迥然。”问其健康长寿的奥秘,答道:“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可见,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精通医术的中医爱好者(有关他收集的方剂均收载在《苏轼良方》中),真可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上一篇:“健康春晚”拜大年 下一篇:这样吃药最好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