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小组合作,提升班级管理

时间:2022-06-07 01:37:16

抓好小组合作,提升班级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 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理念,我校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学生座位由传统的秧田式变为小组的形式。如何构建小组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座位的形式变了,学习方式变了,班级管理是否也应随着发生一定的改变呢?对此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不断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小组的建立应尊重学生的意愿

操作:

我们班共有41名学生,考虑到小组位置的摆放,我把全班分成9组,横排3组,竖排3组,这样每组便是4到5人。首先通过自荐、推荐的形式在班级选出9位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9个组的组长;再按照上述方法,从余下的32位同学中选出9位能力较强、有上进心的同学担任副组长。组长选聘副组长,形成了9个组合。再出示9位需要帮助的同学名单(这9个同学的确定,是经过教育小组内老师商量做出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品德表现等),让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帮助对象。最后再从余下的成员中选出1到2人,9个小组就这样建立了。

思考:

小组的建立,大多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一般由老师根据学生能力、习惯、品行等来进行分配,基本上是由老师确定各个小组的人员,学生没有主动权。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组长抱怨小组成员在某个方面的不足,虽多次提醒、帮助,仍得不到改善;或者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小组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更有甚者,因矛盾得不到缓解提出换组的要求。对于这些,老师们应该并不陌生。假期里,接到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后,我便在思考,如何既能保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又能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其自由,任其选择?于是我想到了上述的方法,我个人把它称之为“老师适度调控下的自由组合”。小组里的成员――组长、副组长、需要帮助的同学、余下的同学均代表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了“同组异质”的原则;相对而言,9个小组的组成是一致的,实力也相差无几的,符合“异组同质”的原则。小组成员的选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组长、副组长是由同学们推选出来的,组长选聘副组长,再由这个组合去选择小组成员,小组建立的过程又充分尊重了学生意愿,真正实现了“给其自由,任其选择”,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分组中存在的不足。

成效:

1.同学之间关系更和谐了,尤其是小组成员之间,他们或者因为本身就是好朋友,走到了一个组;或者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了一个组;或者是因为性格相似、观点相近走到了一个组……自由组合到一起的他们互相关心,互相提醒,共同进步。青岛大学蔡晓红教授在她《论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一文中认为:“组成社会的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自然就和谐了。”同样的道理,组成班级的每个小组和谐了,班级自然就和谐了。

2.为开展“优秀小组”的评比奠定了公平公正的基础。“优秀小组”评比活动是我们教育小组本学期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抓手。这样的小组建立,符合“异组同质”的原则,体现了评比的公平性;更重要的是,自由组合的小组,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身的意愿,在评比中能更好地发挥小组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形成小组的合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管理相结合

操作:

1.小组建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用一周的时间,让每个小组确立小组的名称及奋斗目标。学生兴趣盎然,新意迭出,有的还回去请父母帮忙出点子。学生拟定的小组名称有:“风雨彩虹”、“飞翔小组”、“智慧联盟”、“七色阳光”、“星城天空”等。对于奋斗目标,有的小组就提出了:“在拥有梦想的同时并为之努力”“永不言弃,永不气馁!”“快乐自信每一天!”

2.学生的个人周目标要经过小组同学的讨论方可通过。星期天晚学生返校,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评议上周目标达成情况并通过本周的个人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集体通过了,才能把自己的周目标公示上墙,接受大家的监督并努力去实现。

思考:

1.理想教育是学校三项中心工作之首,“目标引领,三力合一”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将理想教育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结合起来?这又引起我的思考。我个人认为:小组建立不只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有魂,要有指引小组前行的方向,要有小组奋斗的目标,并且是小组成员一致认可的目标。让学生给小组命名、为小组制定目标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2.制定周目标,学生已经养成了习惯。在小组合作形式下,周目标的制定又有哪些可创新之处呢?充分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小组成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各项活动都在一起的实际,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督促、提醒。目标的制定、达成的评议,让小组成员参与其中,把目标引领的功能真正落到实处。

成效:

1.目标的制定更有针对性。到底应该如何制定目标,我也曾利用晨会、班会课时间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品行三个方面来制定,注意关注自身的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班级41个同学,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常有偏差,所以学生目标的制定有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行在小组内通过个人周目标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小组成员相互非常了解,最容易发现对方的不足,使目标的制定更有针对性。

2.对目标达成与否的评价更加准确。以前对学生目标的达成与否,大都采用的是自我评价的方式,准确性不高。现在是让小组的学生进行评议,由于小组成员相互十分了解,对目标完成与否的评定更加准确了。

三、以“优秀小组”评比为抓手,落实各项常规

操作:

根据学部常规评比及班规要求,和学生一道制定了《五(8)班常规评比细则》,从“礼仪规范我遵守”、“卫生习惯我养成”、“课间活动我自律”、“早操锻炼我积极”、“就餐就寝我文明”、“学习认真我自觉”六个方面制定评分细则,推选出六位认真负责、做事公正的同学担任检查员。每周进行一次总结,评出表现最好的三个小组,授予周流动红旗,一学期至少获得一面流动红旗方有参与“优秀小组”评比的资格。教育小组老师把“优秀小组”评比活动贯穿到整个学期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活动的组织开展,亦或是晚自习的纪律等,教育小组老师都特别注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结评比。下半学期我们召开了主题班会――《瞧,我们这一家!》,每个小组都派组员上台,介绍自己的小组组建后所作的努力、组员的合作、大家的进步及努力方向。临近学期结束的一次班会课上,8个有资格参与评比的小组都报名参加“优秀小组”的评选,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均参加了本次班会课。小组代表大都从小组团结、协作分工、共同进步、帮助对象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对本组的情况进行了汇报,然后进行班级民主投票,最后经教育小组认真评议,有三个小组获得“优秀小组”的称号。

思考: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之后,无论是学生座位的形式,还是学习的方式,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班级常规管理是按自己多年积累下的经验照搬执行,还是适应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创新?开展“优秀小组”的评比,可以充分调动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为小组争得荣誉的同时,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提升个人素养,提高学习成绩。我想,这正是我们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

成效:

1.学生的常规进步明显。由于开展“优秀小组”的评比,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提醒多了,小组长工作也更认真负责了,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常规的养成。本学期班级被评为“免检中队”、“五星”级文明中队,参加集体舞比赛获得一等奖。

2.班主任及教育小组成员班级管理的负担减轻了。学生常规进步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提高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班级管理显得轻松多了。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了表扬,生活部也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四、问题与感悟

1.问题

(1)有形成小团体的倾向。小组内的同学常常一起玩,一起看书,一起做作业,对不是他们这一小组的同学往往有一种排斥性,有形成小团体的倾向。这对于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班集体是一种考验。

(2)进行“优秀小组”的评比,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规范学生言行,提升学生素养。但有部分学生为评比而评比,为分数而分数,甚至有恶意竞争的现象出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对待评比也是教师需要随时关注的重点。

2.感悟

(1)整合。小组合作学习是从课改的角度提出的,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们以“优秀小组”的评比为抓手,进行班级常规管理,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通过制定小组目标、小组内评议个人目标,把理想教育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学校的三项中心工作整合在一起,减少工作的头绪,减轻老师的负担,增加工作的效率。

(2)民主。“民主、进取、开放、创新”是我校的校风。我个人认为:民主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尊重(或者说尊重就是民主的一种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感受。小组的建立、小组目标的制定、小组评比的方案及操作,都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这也应是“民主”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3)小组轮流管理。目前我所做的尝试主要是让小组学会自我管理,下一步还想尝试让每个小组参与班级的管理,每组轮流管理班级。轮到管理班级的小组,组长即是班级本周班长,由他组织本组成员分别对班级本周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方面进行组织与管理。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的座位形式发生了改变,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与之相适应,班级管理也应随之发生改变,而不能依旧“穿新鞋,走老路”,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投入到实践与研究中来,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班级管理形式,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升他们的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上一篇: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讨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