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没有了思考

时间:2022-06-07 11:06:16

当学生没有了思考

我反思一下现在的教学和我上学时候的教学,觉得那个年代老师的压力比现在小很多。是学生难管理了吗?还是高考要求更高了呢?我思考的结果是:学生的思考少了。多数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没吃过苦,也没真正承担过什么责任。甚至从小到大,父母只要求他们学习,其他的事都被他们包办了,所以学生缺少生活中的学习。没有实践的经验,也无法把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只能机械地识记书本文字知识,想象力匮乏。

学生在家里被举得高高在上,在家缺少的实践,本应在学校进行体验,但真正能进行的有少的可怜,也基本沿用了家长的管理方式,几乎也束起了学生手脚。于是学生在双重管理的模式下,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终有一天可以不用再考试的时候。他们再也就不学习了。

学校的教书育人理当引导学生正常发展自我,在选择教学管理行为时理应遵循客观教育规律,尽量不要受家长、教材、现实形势及上级指示的影响,因为规律是客观的,而任何人的主观意志都可能受到错误教育的误导。我们要让学生健康成长为独立的人,本就不应以“听话”为导向来进行“管理”;学生的才智前途,本就不应以高考作为指挥棒和评价标准。我们的教师迷失了方向,教学总要套上高考的标准,学生成长总要以考个好大学来衡量优劣。教学的要求总要按上级的指示亦步亦趋。

学校评价老师以成绩为导向,造成老师衡量学生发展也以成绩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合理的,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学管理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了过程,结果就会是华而不实的。我们实施了教学的过程,学生看上去也确实在学习,但目标是提高成绩,这就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为了拿个好成绩糊弄家长。老师为了成绩束缚学生,这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如果我们带着思考去观察,为了提高成绩,老师绞尽脑汁备精每堂课,学生绞尽脑汁背下每个知识点,师生的互动配合就是教师以单方思考代替了学生思考,课堂上学生表述的想法都要符合教师和教材的“标准”才“正确”。教师为人师表,是要比学生出色,但应在文化的深广度和人生的大方向上有所见识,不能和学生在同一起点上注重于知识的细枝末节。

教育有使命。教学有标准,这本是不容争议的,但现在我们不得不为这个“标准”争议一下,那就是原则上教书育人的行为标准,是以上向下地推行,还是以下向上地执行?

教育的使命从小的方面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使他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从大的方面说,要使学生成为我们国家的主人,把握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个目标看似很遥远。但却已经到了很迫切的程度。我们的国家每时每刻都处于危险中,最大危险就是这些未来的小主人每天在家长、老师的呵护下,生活在安逸中,失去了为生存而拼搏的野性。没有了挑战和冒险的精神,这里面家庭教育要负主要责任,但家长毕竟不是教育者,所以学校里的这些“研究”教育的人,自然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学校的使命,应该有能力引导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家庭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标准就掌握在一线教师手中,而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把精确得无法表述的尺,来衡量这个标准的正确性。国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指令,都要经过一线教师的理解再向下执行,而执行的相关理解则是完全依据教师的习惯和经验。如果一线教师只会依照传统教书,而不懂得教育的规律,则会机械地完成上级的指令。会把教育做成形式,无法起到使学生思想提升的目的。很多老师经常抱怨上级的政令频繁,觉得自己吃这碗饭就要受人左右,痛苦不堪,这样的教师就是迷失了自己的标准,病根就是缺乏学习。教师的思想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学生才有师从学习的价值,如果老师只会执行上级的标准,那么即使执行得再出色,也是不适合做教育的。因为只会做形式的人。形式做得越好。就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强行推行给学生,他为会关注学生的想法,也就无法让学生的想法自由发展。做形式这一点不仅教育者要反思,大家都要反思。学生是独立成长的个体,教育要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在他们的思想中树立自强的民族精神,种下快乐学习的种子。学生不是家长或班主任的附属品,他们有义务也有权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有权利对他们认识的真理表达独到的见解。教师无权批评责罚学生,强迫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的行为以及其他一切压抑学生的潜能的行为。教师只能用最和谐、最积极的行为影响、感化学生,引导学生的行为走上人生的正途,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只能让学生慢慢去体验以加深认识。

学生的思想要成长,只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哪怕目前他们的思考能力很弱,也不能由别人来代替思考,他必须立足于目前的状态,以此为起点去不断思考,提高思考的能力。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家长与老师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在学生没有播下思考的行动时,就应该忍受一无所获的结果,这算不上残酷。师长如果出于同情或“负责任”等到原因,替他思考,或施舍他一个结果,都是不利于他的成长的。因为人的终极发展不是获得什么东西,而是心灵的富足。通过思考最大限度地解放心灵,获得快乐和智慧。

如果说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可能就是激励引导他去尝试,产生思考的兴奋。我们的标准一定要降低,学生的思考只要能有零的突破,就是极大的进步。很多同学表面上看似发奋忘食,但成绩却很差,其实他只是做出了“用功”的形式,而头脑里并没有思考的行为,成绩不能说明聪明的程度,但却可以作为学习过程中思考的标志。学生的成绩出了问题,一定是他缺少了思考的过程。这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下,他们到底需要我们做什么?不是知识形式的灌输,不是强迫他有学习的外形,需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引导他们产生想法,激发他自我提高的兴奋,体验思考的快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的时候学习才会是件乐事。教育的最终成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所以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思考是要有背景知识的,很多学生很用力地学习,成绩却始终不好,原因就是缺乏背景知识,头脑中相关信息少,就不能引起思考和联想,也就不容易记住和理解新学的知识。建立背景知识体系要通过反复地阅读想象,一般人学习没有兴趣,看书时是不会想象的,也就不能从中获取快乐,当然没有兴趣就不能自动坚持。所以要在学习中突破,首先应建立快乐学习的信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迭即文章。”怎么就不能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爱学习的知识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道理离学生是越来越远了!

上一篇: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