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鹰”热爱的日本

时间:2022-06-07 05:53:16

避免和推迟金融危机的出现,防止国外基金控制国内市场,应该是中国从日本资本市场上吸取的重要教训之一

2007年6月27日,日本电力巨头之一的电源开发公司将在东京芝饭店召开股东大会。何志安将从香港直飞东京,在股东大会上要求电源开发公司将股票分红从全年60日元提升到130日元。明人不做暗事,何志安动身去东京之前,早已放出话来,说他会在股东大会上提出这个要求。电源开发公司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何志安对电源开发这场恶战势在必发。

何志安何许人也?他是英国儿童投资基金(TCI)对日投资负责人,亚洲代表,在澳大利亚一所大学专攻数学和金融学,毕业后在悉尼的一家咨询公司工作了一段以后,去美国做过股票分析。他一出动,让金融知识相对落伍的日本企业顿时打了个寒战。

股东在年会上提个要求,实在再正常不过了。6月是日本各企业纷纷召开股东大会的时候,很多企业选择同一天召开股东大会,让那些“刺头”股东分身无术,只好集中去几家企业大闹一番。那些有百年历史的大企业,对付这样的股东也有自己的法子:股票发行数量巨大,个别人持有几千股股票的话,虽有参加股东大会的资格,但既不能够坐到大会的前几排座位上,也没有发言权。比如三菱商事就已经发行了将近17亿张股票,就是想占有万分之一的该公司股票,也不是普通人的财力能达到的。

何志安就不一样了。他背后有TCI做后盾。该基金已经掌有电源开发公司近10%的股票,算是个大股东了,他代表基金出来说的话,是需要在大会上认真讨论的。而把60日元的分红提升到130日元,当然会受到散户的欢迎,电源开发不得不认真对付。

当中国股民把眼光聚焦到基金公司,购买基金准备发财的时候,日本股民并不怎么看好基金公司,用各种外国名称冠名的基金公司,并不是简单地靠买卖股票赚钱,它们要直接打进股东大会会场,以极为严厉的语言,逼迫企业拿出相当高的红利来,越是弱企业,越是在资产与股价市值脱节的企业,也越发能得到这种基金公司的关怀,它们的目的不一定是要搞死企业,但谋取高额利润则是实实在在的。和中国在银行、在基金公司见到的二十刚刚出头,每月能挣到几万到几十万人民币的基金经理不同,在东京横行的基金公司往往设在名不见经传的太平洋上的某个小岛,虽然有充分的避税能力,但一年也要有几亿日元、有时是上百亿日元的税金交到了日本税务所那里,个人收入根本不是几万人民币的问题。

日本媒体在很多时候称这些基金为“秃鹰”。日本本土并不产秃鹰,秃鹰大都从美国、欧洲等地飞来的。秃鹰在日本饱食美餐以后,今后也许会看上亚洲某些国家的金融大餐。作为金融大国的日本尚不能与之认真较量,亚洲的其他国家更不在其话下。

不知道何志安在日本算不算“秃鹰”中的一个,但他的一举一动在日本很有影响。

泡沫崩溃与外国基金大举进入

在日本一家大报的经济部,已经有20年经济报道经验的记者鹿岛(化名),决定把今后的采访内容做一些调整,从对产业的报道切换到对金融的报道上。鹿岛要做的金融报道并不是每天的股价、银行利率问题,他要专心于基金研究,看看基金到底给日本带来了什么。

下午4点,鹿岛很疲劳地坐在编辑部的沙发上。“产业已经不再是日本的强项。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外国基金大举进军日本,过去买不下的企业,在股票暴跌的时候,还不是以原价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的价格,轻松买下来了?”鹿岛感叹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十余年,金融市场一片惨淡,大量外国企业从东京证券交易所移师美国,外国基金却在这个时候,争先恐后地来到了日本,而且获得了辉煌的发展机遇。

1989年是日本股价最高的年份,1993年日本地价也开始触顶。泡沫经济到达极点时,懂经济的和不懂经济的人都那么信心百倍,以为日本进入到了千年发展期,日本经济将永远发展,稍微敢对日本经济批评两句的学者,要么让他失去发言的机会,再不就是把赞歌的音量放大到最高点,让大众根本听不见批评家的声音。

但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泡沫经济最终崩溃了。在明显看得出来日本已经元气大伤的1998年,从1989年开始失落,到这一年已经差不多过去了10年,而美国基金就从这一年开始在日本大张旗鼓地“收破烂”了。1998年前后,不知有多少银行破产(日本人原先相信银行是永远不会破产的),不知有多少房地产公司倒闭(日本人同样相信,那些手里有大量土地的企业是不会出任何问题的),日本经济走到了让日本人不能理解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美国房地产投资企业赛科亚德资本公司,从日本的银行购买了以1万亿日元的资产为担保的坏账。1万亿日元不是个小数,但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拿出1万亿日元并不是难事,况且在泡沫膨胀时代的1万亿与泡沫崩溃后的1万亿概念完全不同。

高盛等外资投资银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量收购日本的金融机构、酒店、高尔夫球场和企业。到了1999年,利普鲁吴德公司则获得收购日本最著名的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长银)的优先交易权。长银也倒闭了。

鹿岛在过去的十年里,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日本那么多的企业先后倒下,成了外国基金的囊中之物。至于一些原来在国外基金中工作的日本人,后来也跑出来自建基金,参与收购大荣超市、化妆品公司嘉娜宝等等,在鹿岛看来,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日本自己有那么几支基金,如村上基金等,但村上世彰总裁几经身陷囹圄,他只能是在日本小闹几下,并不能最终成为大气候。

电源开发遭遇基金觊觎

何志安供职的儿童投资基金(TCI)看好电源开发公司,购买那里的股票是有原因的。

电源开发的股票市值为9300亿日元,在日本电力公司中排在第6位,与排在第5位的东北电力公司的发电能力基本一样,但东北电力的市值却是14800亿日元。差不多同等规模的企业,市值却有5500亿日元的差价,这显然是在股票市场低估了电源开发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电源开发公司在日本几家大的电力公司中,是惟一一家专做批发电力的企业,虽然该公司在日本有67家发电厂,其输电电线的长度为2400公里,但电力批发是其主要业务,对于这种相对单纯的企业,管理起来也容易得多。

如果从战略的角度看电源开发公司的话,人们会发现日本四大岛的电线联系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之间的联系线),均属于电源开发公司,日本关东关西两地域电力的赫兹数不一样,关东为50赫兹,关西60赫兹,掌握变电能力的也只有电源开发公司。从战略上看,掐住电源开发公司,能相当大程度地左右整个日本电力布局,表面上看是制服了电源开发公司,实际上等于保有了对日本所有电力公司发号施令的地位。电源公司的价值大就大在这里。

何志安现在还只是要电源开发多发红利,但在股东大会上,儿童投资基金实际上是有条件地要求派人进入董事会,参与企业经营的。

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东京火车站附近的三井大厦,一家基金公司的老板已经把自己的办公室移到了其他楼层,“楼下的办公室太小

了。”他说。这里距离日立总公司步行只需三四分钟。“以日立现有的资产、技术开发能力,与日立公司的股票价格比较一下,拿出几万亿日元买断日立,对于有实力的基金来说,并不是难事。”这位基金老板说。

能这么说话,当然是有根据的。2007年3月,日立制作所公布了上一年度财务,该公司亏损2000亿日元。按说企业亏损,其股票价格会降低的,但早在今年1月,日立股票如日中天,到了3月更是实现了5年来未见过的高值。原来是美国大型收购基金KKR看上了日立,在股票市场上收购日立股票。

关于美国KKR基金不用多说,看看美国传记小说《野蛮的来访者》就能知道几分。1989年强行收购美国香烟食品企业RJR时,恶意收购之猛烈,让全美国都知道了这家基金。如今日立一年的销售额为9万亿日元,固定资产更在10万亿之上,但从股票市场上看,日立的时价总额也就3万亿日元,基金公司要是有意收购所有日立股票的话,从金额上看不是件多么困难的事。花3万亿日元买10万亿的资产,外带每年9万亿日元的营业收入,这笔买卖是否合算,不用多说什么。不仅是日立,新日铁、札幌啤酒等企业,将面临与电源开发一样的危机。

在国外基金的影响下,日本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国内基金。最近比较著名的案例是日本国内基金对嘉娜宝的收购,它们主要采取了压低股价的策略。如阿德班特基伙伴、优尼丛资产、MKS伙伴三家日本国内基金,就在收购嘉娜宝股票时让日本金融业大吃一惊。它们给出的价格为每股162日元,而嘉娜宝的股东开出的价格为1578日元,两者差距很大。日本的收购基金同样要低价收购出了问题的企业,准备好好地赚上一把。

在企业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股票价格,还以为市场受日本国内地理上的限制,国外最多能买些股票,根本不可能参与日本企业经营的时候,在日本企业相互持股的制度开始松动,企业要完全独立自主的时候,却不知国外的基金已经盯上他们了。

而寻找日本企业的实际价格与股票市价的差价,在股票价格大大地低于实际价格的时候,大量收购企业股票,逼迫企业提升其股票价格,从中渔利,是基金的常规手段。

日本传统上是个产业立国的国家,虽然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开始有一些外国基金进入到了日本市场,接着日本一些在外国基金工作的人员独立开设了一些基金,但目前日本的基金公司数量依然不是很多。

截止到2006年3月,加入到“日本投资顾问业协会”的会员企业共有133家,其中外资企业54家,日本国内金融企业(证券公司、信托银行等成立的基金)49家,日本国内的非金融企业及独立企业组织的基金30家。

日本现在的金融资产数额大致为1500万亿日元,133家企业所使用的基金数额为310万亿日元左后,从以上基金企业的数字上看,使用的金额与日本的经济实力的关系来看,还只能说日本基金数量并不多。

前车之鉴

国外基金是在日本金融危机已成定局、国内金融局势相当混乱的时候进入日本的,个别基金所动用的金额能在几万亿日元,能相当大程度地影响日本金融市场。国外基金介入后,由于收益显著,让一些在那里工作的日本人开始动心,组建了新的基金,让基金在日本金融界的势力大增。基金只做金融方面的业务,与日本传统的产业制造概念大相径庭,虽也遭遇了日本舆论的批评,但这种批评并不能动摇基金今后在日本的发展。

中国国内在这些年也出现了基金业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从业务上看,中国基金主要在做股票市场业务,对企业实体经营的介入程度不高,这与日本的基金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值得警惕的是,日本金融业遇到的问题,也许过不了很多时间就会在中国出现。中国企业的股票价格更低,市价根本不能和日本企业比,企业负责人在金融方面的知识也更少。基金公司今后会将其业务逐步转向企业经营,以占有较高的股票份额的形式,向企业施加压力,届时中国企业的负责人也更难以对付这样的压力。

在中国金融危机未出现以前,虽然也有不少外国基金公司进入到了中国,但尚未显示出要左右中国金融的势头,其势力也还有限。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银行虽然采取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但所发行的股份比率很小,加上企业相互持股,个别基金想通过提高股份比率来渗透到企业内部、最后掌控企业还很困难。加上中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大量资本要逃离中国非常困难。外国基金目前不十分看好中国金融市场。

但是,以美国、日本基金所具有的金融实力、政治交涉能力、媒体宣传优势,今后进入中国市场,左右整个中国金融的可能性,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

国外基金进入中国的最重要的条件,也将是中国金融波动的时候。避免中国金融出现大波动,保障中国的金融安全,是我们从国外基金介入日本市场,给市场带来巨大影响这一现象中,应该吸取的极为重要的一条教训。

上一篇:中国乙醇汽油的前途与命运 下一篇:纽交所的中国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