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雕刻 古朴含蓄的寓意

时间:2022-06-07 03:47:09

巧夺天工的雕刻 古朴含蓄的寓意

[摘 要]社旗山陕会馆是吸收中国古代东西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具有艺术整体美和强大震撼力的民间艺术瑰宝。它巧妙的将商业文化与儒学文化融合一起。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雕刻,书法等文化的光芒。并通过多种艺术语言形式。传播着儒家仁义道德。弘扬秦,晋商帮商业文化思想。为商业的繁荣发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山陕会馆 雕塑 典故 商业文化

被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吕济民题为“艺术辉煌,绝无仅有”的社旗山陕会馆,它的雕刻艺术在创作手法上融合了写意、夸张、装饰、变形与表现的多种因素,配以中国古典的戏台、殿堂、大厅、神台等与其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建筑群,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民间古建筑群的经典之作,而且兼容中国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内涵,宛如镶嵌在古建筑群上的雕刻艺术的一颗明珠,闪烁着古朴典雅的光芒。

社旗山陕会馆建造始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主要建筑有琉璃照壁、东西辕门、戏楼、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石牌坊、大拜殿、座殿、药王殿、马王店和道房院等,是晋秦商贾聚散货物、议商事、谈戒律、论行规的地方。其功能是“接上迎下”、“商议行规”、“通报行情”、“联络乡情”。这里面敬的神灵是三国的关羽,因为关羽是山西人,重义气,对人忠诚,所以成为山西、陕西商人崇拜的偶像。当时这里舟来车往、商贾云集、交易频繁,为联络通商和树立本籍商业形象,商贾们“运巨材于楚北,访明匠于天下”,集各地能工巧匠以展“绝活”,其中琉璃照壁、悬鉴楼、大拜殿、药王殿和马王殿等建筑雕塑品种无不造型生动、寓意深涵;从用材上分,有琉璃雕、石雕、木雕和砖雕;从雕刻技法上分,有圆雕、浮雕、透雕、平雕、线雕;让人更为神往的是雕塑的题材选取非常讲究,各个建筑雕塑选取的故事都有独立的考虑,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各领,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石雕艺术之最”。

一、用“鲤鱼跳龙门”寓示“百折不挠的商战理念”

琉璃照壁是社旗山陕会馆最前边的建筑,壁面由476块彩色琉璃雕件组合而成,正面图案有“凤穿牡丹”、“五龙捧圣”、“鹤立青莲”,北壁图案有“四狮斗宝”、“鲤鱼跳龙门”、“雄狮斗麒麟”。其中,画幅最大的是“鲤鱼跳龙门”图,象征“富贵连绵”的连枝牡丹图案作边框,框内为“鲤鱼跳龙门”彩色琉璃浮雕,龙门设计成阁楼形状,楼左边是鲤鱼的尾巴,右边呈现龙的身躯,以示鲤鱼跳过龙门后化身成龙体,于是阁楼上边雕有三条龙腾云驾雾,翻转起舞,活灵活现地戏一蜘蛛,蜘蛛的“蛛”与宝珠的“珠”谐音,寓为龙戏宝珠。不难看出,当时艺术家们的良苦用心。

“鲤鱼跳龙门”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相传在晋陕之地的壶口瀑布以南有一个大峡谷,峡谷的南边就是龙门,黄河水自龙门向南流出便是辽阔的关中平原,河水经过龙门时,河道变窄,束缚着水流,水流喘急,骤然雍高,飞流而下,曾有“龙门三跌水”之说,过了龙门,河水变缓,水位骤然降低。在平缓而又优雅的黄河水域环境中,小鲤鱼就生活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随着一天一天的长大,低浅的水面几乎不能覆盖着小鲤鱼的脊背,他们必须离开这里,在妈妈和父辈们的教导下,小鲤鱼来到了龙门,尝试着跳越龙门,一次、两次、三次,小鲤鱼总是失败,浑身是伤,还流出了鲜血,最严重的一回昏过去三天三夜。小鲤鱼醒来后没有灰心,他暗下决心,只要跳不死,就往死里跳,拼命也要跳过龙门,在练习中掌握了跳跃的方法技巧,增强了身体机能,最终,小鲤鱼鼓足勇气,顺势翻转,跳上了一个台阶,接着纵身异流而上,双翼奋力划桨,加大摆尾力度,又是一个跳跃,旋转而且升腾飞舞,成功跳越龙门,就在这一瞬间,天空一道闪电雷鸣,小鲤鱼变成了能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小蛟龙,它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在成龙的道路上,为世人做出了榜样, “小鲤鱼跳龙门”浮雕作品,本是鼓励读书人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功名的典故,秦晋商人把这个典故放在这照壁的中心位置,表达了秦、晋商人内心对文化的向往和崇尚奋发图强,激流勇进的经商理念。

二、用“张良巧遇高人“寓示“心诚就会带来生意的兴旺”

悬鉴楼是门楼、戏楼为一体的建筑,建筑雕塑繁多,内容丰富,题材有三国故事、历史文人典故,神话传说及吉祥植物花卉、动物图案等。未入大门,便有先声夺人的感觉,在山门两侧的墙裙位置,有四幅让人叹为观止,的浮雕作品――《屺桥纳履》、《杯羹之让》、《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刘备马跃檀溪》,作品出自汉朝和三国的典故,以“剔地突起”的高浮雕方法处理,山水人物活灵活现,场景生动,纵深感和立体感极强。

《屺桥纳履》讲的是汉代张良童年遇见高人的故事,少时张良在屺桥上玩耍,有个衣着破烂不堪的老人,挨着张良坐下,并把自己的一只鞋子脱掉扔到坡下,叫张良去捡回。张良气得想揍他,但抬眼一看,是一位老人,便到坡下捡回了鞋子,老人让张良帮他穿上,张良就跪在地上给老人穿鞋。老人面带笑容,起身走了,张良感到很稀奇,跟出很远。一会儿,老人又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日后天亮,来和我相约。”张良感到老人一定是个奇人,便跪拜答应了。五天后,张良按照约定,天明赶到,老人早已在那里等候。见张良来晚,怒喝他对老人不恭敬,让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鸡叫一遍,张良起床赶到,但还是来晚了,老人已在那里等候。老人再次让他五天后再来。从此张良不敢怠慢,五天后张良半夜起床,见月亮升起便早早赶到,不一会老人也来了,老人送他一本秘籍,张良苦心阅读,成年后,为刘邦打天下,安邦治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靠的是诚心的行为,打动了老人的心,把秘籍传给他放心,能助他将来能为国效力,救助百姓。如果老人不经过三番五次的考验张良,就轻易传书于后人,万一秘籍落入品行不端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张良在受到老人多次指责的情况下,张良没有灰心,诚心可鉴,这些雕刻典故,与商业文化不谋而合,寓是示心诚则灵,诚心就会带来事业的发达。

三、用“舜耕历山”寓示“诚信为本、财源广进”

戏楼舞台台口四柱及台前石栏上,各种雕塑很多,除了天马、神牛、缠枝牡丹等,主要是戏曲故事,正面石栏主要位置雕有《朱买臣砍柴》《六国封相》《舜耕历山》、《赵匡胤卖华山》。这四幅图是相传的‘渔樵耕读’图,讲述的是贤才、圣人成才前的经历---《朱买臣砍柴》描写的是朱买臣少时砍柴,依然不忘念书,他肩挑柴担,行走在小桥上,一边走一边读书,他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的学习上,累了也不停止,整个画面,神情依然;《六国封相》刻画的是苏秦学有所成,荣归故里的场面;《舜耕历山》来自《尧王访贤》画面描绘了舜扶犁耕地的场景,舜在耕地,周围有三人席地而坐,有一农妇送饭而来,还有一个孩子在与狗玩耍,主次分明。舜是一个孝子,父亲老实,继母不喜欢舜,时常虐待他,弟弟也欺负他,舜不但不忌恨,还孝敬继母,关心弟弟,终于感化了他们。舜在历山务农时,曾经感化了动物们,大象为他耕地,小鸟为他除草。尧知道舜是贤才后,立舜为丞相,后来又让位与他;《赵匡胤输华山》雕刻的画面生动,表情传神,这个故事是民间传说,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少时避难来到华山,见两位老和尚在下棋,向前观看,其中眼看一位要输,就去指点,快要赢棋的陈抟老祖指责道,“观棋不语真君子”,赵匡胤回应说:“见死不救非人也”, 陈抟老祖抬头看看赵匡胤,见赵匡胤有九五之尊,将来必成大业,便对赵匡胤说,“你如果不服,咱两人赌上一把,我如果输了寺院的东西随你拿,你要是输了把华山给我”。赵匡胤少时嗜赌成性,下棋赌博是他的擅长的项目,便答应了,并立下字据。棋下完后,赵匡胤输了,愿赌服输,诚信为人,到后来终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了宋朝开国皇帝,便下令华山永不纳皇粮国税。这五幅石雕包含着秦、晋富商的心声和意向,前四幅雕刻是铺垫,最后一幅《赵匡胤卖华山》,中心就是一个“信”字,告诫商人们,无论是为了上进,还是为了发财,首先要恪守诚信,皇帝也不例外,只有“诚信为本”,才能祈求发达。

四、用“十八学士登瀛洲”寓示“尊儒崇文、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理念”

山陕会馆是容纳三教九流口味,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但总体看来,中国儒学的氛围更浓一些,忠、孝、礼、义、信等传统的文化在山陕会馆的建筑雕塑中显现较多。除大拜殿前石牌坊上文人的“八爱图”、“李白骑鲸”和“杜甫夜读”彰显文人浪漫之气之外,最为有代表性的雕塑是大拜殿门前两侧墙体石雕,呈八字形展开,高190公分,宽110公分,下为莲花须弥座,上为巨幅青石高浮雕作品,西边是“渔樵耕读图”:画面上一条小溪从山间激流而下,到了平缓处水面变宽,有一渔夫架着一叶小舟捕鱼,小溪上面有一小桥,桥上有一樵夫行走,草地上有个牧童骑着一头老牛在歌唱,山上奇石密布,山下树木丛生,林间老虎,山羊,豹子出没,远处有一个书屋,一位少年在读书,一片旷野田园的祥和景象;东边作品是“十八学士登瀛洲”:描写的是唐朝李世民招贤纳士建立文学馆,选用文人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学士为国效力的典故,十八学士沿着山间崎岖的小道,骑着马,背着书,不畏劳苦,努力上进,路上溪水潺潺,小桥座座,奇石纳翠,宝塔、亭阁相间,画面的上方刻一城墙,城墙入口上刻有“瀛洲”,是十八学士要去的地方。纵观两幅石雕,写意之风,工笔之情皆浓,渔樵耕读图把读书画面放到最上方,这与十八学士登瀛洲的内容遥相呼应,图意相连,构成了尊儒崇文、读书方能登入仙境的“学而优则仕”理念。

五、结论与建议

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塑作品精致而独特,它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承的缩影,是商业文化与儒学文化巧妙的结合的典范,也正是这种兼容,才使得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品味十足,尽情的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雕刻、书法等文化的光芒,达到登峰造极的状态。并通过多种艺术语言形式,传播着儒家仁义道德,对于弘扬秦、晋商贾儒家和商业文化思想,以及商业的繁荣发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芳菊、石米集.摇篮细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1-70。

[2]关玉国.社旗山陕会馆商业文化初探湖、长沙:南科技出版社 .2004:1-30.

[3]孙继全,杨骏声,贾福泉.社旗县文史资料第七辑(山陕会馆专辑)、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3-186.

上一篇:艺无止境心神往 登峰造极乐畅响 下一篇: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美国英雄 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