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时间:2022-06-06 11:59:01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摘 要:审美教育是贯穿于任何一门学科之中的,而语文是最具人文特性、最具诗意的学科。中国作为诗的国度,诗歌教学其实就是在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85-01

审美教育是贯穿于任何一门学科之中的,而语文是最具人文特性、最具诗意的学科。中国作为诗的国度,诗歌教学其实就是在进行审美教育。那在诗歌当中应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美和情感美

“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反复吟诵诗歌,有利于对诗句的理解,有利于对诗歌意境的体会。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古诗词的语言一般都经过诗人反复推敲,因而显得精炼、含蓄、优美,是学生学国语言的范本。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特点,适当组织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品味推敲、反复吟诵等方法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凝炼性、音乐美、色彩美等。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这些字虽然放入诗中也很合理,但是都不如“绿”字来得有形有色。一个“绿”字,给人春风染绿江南的动感和绿草茸茸的美感。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要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就必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感受诗歌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称之为“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通过“美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浮现出由一连串有意义联系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如教杜甫的《春望》,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诵读,比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自然体会到诗人爱国爱家、忧国忧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鸣。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诗歌语言内涵的挖掘与领略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二、挖掘诗歌的结构美

诗歌的结构常常是诗人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和直接反应,是诗歌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时它甚至超过了诗歌语言本身的能量,因为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进行诗歌的结构分析也是审美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这首诗在结构上就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所谓的统一,就是诗歌的段式、句式相对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对称和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所谓变化,就是追逐活泼、流动和蓬勃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诗人既注意了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和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又有了参差之美,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表达出了心中对亲人、对故国的无比眷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结构做这深入的分析,那获得的审美感受一定会非常的深刻。

三、入境悟象,理解“美”

诗歌的形象常常是隐喻、拟喻、和象征的意象,意、情、意象的结合因此而显得比较隐秘。所以,诗歌的形象有朦胧美的特征。在教学诗歌时,就必须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在山的那边》: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作为意象,用大海比作思想,用群山表示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征途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意想是超越于物象之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体味、领悟、想像,才能领悟诗歌的神韵。

诗歌中的词句的组合往往构成一定的意象,这种意象是作者在份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观察、选择,按美的规律组合起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对它的把握不是通过对词句的简单解释可以实现的。而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入境来达到体会领悟形象的目的,从而理解意境的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是视觉性极强烈的意象,横阔荒凉无限展开的“大漠”和集中在无垠中一点一线的“孤烟”,一泻千里,杳无尽头的“长河”和孤独落寞的“落日”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对照,而“直”和“圆”两个意象则更强化了诗句的雕塑意味,这样脍灸人口的诗句只有进入到诗人设定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无以伦比的美。

四、激感,感悟“美”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设一座座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体悟美的深刻底蕴。如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往,轻舟已过万重山”,体现了诗的意境的美。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所作,他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见到家人。诗中无一字言情,无一字不言情,把情感都溶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江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出发前的快乐心情。三、四句借舟行疾速表现了诗人急切思归的情感,连本来使人感到凄婉的猿声也被涂上欢快的色彩。

五、驱遣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仅是表象的复现,而且对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与再造。诗歌在运用文字塑形象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创造性想象,它创造出来的形象具有很强的间接性和跳跃性。故在诗歌教学中应注重驱遣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内容补充完整,达到的审美境界。如我们学习《春江花月夜》,诗中虽然对春江夜景有细腻的描写,却不能直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美的物象,教师须借助诗句的描摹,调动学生的想象。促使其在头脑中形成风清月朗的春夜,水天一色,花影层叠,笛鼓阵阵的景色。从而领悟诗人的神妙艺术构思,想象诗人的美好情感,产生审美。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去体验美的意境,让诗歌教学成为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这样,诗歌教学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对象,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从情绪体验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愉悦;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

上一篇:想起一次当堂作文 下一篇:为民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仍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