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

时间:2022-06-06 09:35:06

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

近年来,在加速新型城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机遇引导下,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当前江苏建筑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特色危机”,找出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对促进江苏建筑特色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向定位不精准,建设发展存在盲目性。当前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官方建设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建设模式和以市场散户为主的分散建设模式。虽然有关部门早已开始关注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研究,但由于相关领域建设从自主摸索开始,历经了长期的各自为政的探索发展阶段,并在“旅游热”、“开发热”、“申遗热”和“古镇热”等外部刺激下,导致各类建设主体对于“特色危机”问题的认知有较大偏差,全省特别是江南地区现有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普遍趋于同质化,缺乏科学发展导向和精准定位,其中部分项目还存在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等问题。

整体关联不协调,资源利用存在肤浅性。虽然近年来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快速发展,但仍存在整体关联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城乡关联、场所关联与生态关联严重不足等,如我国目前已列入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252个,其中江苏有27个;与之相应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有276个,而江苏仅有10个,与古镇相比明显偏少。另外,当前江苏建筑文化风格大多盲目仿古,甚至照搬“徽派”,对建筑文化资源的利用缺乏深度。如,就项目开发基础而言,“水”是江苏最重要的建筑文化资源之一,但目前的利用还浮于视觉形象层面,缺乏深层的植根性与内涵性;就项目开发内容而言,观光、度假型项目明显多于教育和文化型项目,缺乏知识性和实践性。

开发利用不深入,技术措施存在短视性。一般而言,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需要考虑保护、继承传统工艺及其可持续发展。然而,经调研发现,江苏建筑文化项目的建设经营大多并未遵循上述原则。首先,从开发和建设角度来看,很多项目以短期视觉效果为首要目标。其次,从使用和运营角度来说,由于规划、设计和施工忽视快餐型做法的耐久性,导致大量项目建成不久即告破败,并暴露出现代材料结构体,严重损害使用方的公共形象,造成难以修复的困窘。

地区发展不协调,引导调控存在松散性。当前对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管理机制与运营状况的满意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地级市以上地区令人非常满意的、比较满意的和一般的分别占总体被访者的23.4%、46.1%和30.5%;县区一级地区为7.6%、23.9%和68.5%;乡镇一级地区则为3.0%、12.2%和84.8%。这反映出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管理的城乡差别显著,其背后的原因与各级管理部门对有关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认识水平的城乡差别有直接关联。同时,在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的引导、调控方面,苏南优于苏中,苏中又优于苏北,这又与全省有关建设管理机制不尽完善和引导调控理念不规范存在很大关系。

二、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构建发展新思路,凸显利用优势资源。按照新近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基本精神,在借鉴瑞士、日本、中国台湾等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江苏特点,提出“三结合,两步走,抓核心”的发展思路。“三结合”体现在:发展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首先要与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统一协调,开拓新思路;其次要与各地具体的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相结合,发展最有江苏地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项目;最后要与民生相结合,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关联的建设项目。“两步走”体现在:要根据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难易规律,首先发展侧重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关联主导型项目,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发展侧重人文资源利用的场所关联主导型项目。在贯彻“三结合,两步走”过程中,建议注重抓住水资源利用这一核心,做足“水”文章。不仅要对苏南的太湖、宁镇扬的长江、苏中苏北的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黄河故道、纵贯全境的京杭大运河以及黄海等重要水资源进行全局规划,还要考虑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不同发展阶段如何深化水资源利用的纵向规划,从而形成以水资源为抓手的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发展的立体规划网络。

挖掘发展新内涵,强化参与体验特征。由于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文化民俗上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全省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统一协调发展、做足“水”文章的大战略指引下,三地应重点考虑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首先,从共时文化上看,苏南的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可与吴越文化、文人气质、江南园林相结合,突出水之灵秀婉约;苏中可与盐税文化、儒商风度、通扬园墅相结合,突出水之丰沛细巧;苏北可与两汉文化、尚武精神、淮海堡寨相结合,突出水之壮阔雄浑。其次,从建筑艺术欣赏来看,务必要扭转当前项目建设重形式记忆而轻参与体验的状况,实现从建筑形式视觉传达到人居环境身体经验的转型升级,如可将建设文化与美食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体验、农业观光体验及教育培训体验等深度结合,以进一步提升建筑文化内涵。如昆山的周庄、千灯和锦溪等古镇,紧密结合以昆曲、水乡、大闸蟹等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借此成为远近闻名、兼具地方建筑文化和美食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之地,值得借鉴。

开辟发展新路径,激活借鉴传统工艺。创新是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的精神指引下,激活借鉴传统工艺是开辟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新路径的不二之选。对此,我省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从战略高度认知传统工艺对于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性,下大力气组织和调配高校、设计、科研单位及有关工程建设企业的科技资源,通过编制有关传统工艺运用于当代建设实践的地方性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根本上激活传统工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要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和江苏科技创新工程六大计划等,通过政府牵线,将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对建筑传统工艺提出的急切技术需求和我省丰富的科技资源进行对接和孵化,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展开在人才、项目、设备和成果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快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内生合作机制,改善传统工艺的转型和创新条件。

落实执政新理念,加强统筹引导帮扶。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不仅要采取有效的自然策略、人文策略和技术策略,还要从政策制定、立项扶持和人才培B三个方面加强统筹、引导和帮扶。在政策制定方面,据调研发现,现有主管建筑、规划与建设的政府机构中尚无专门主抓建筑文化特色的部门,致使其相关管理职能相对分散,不利于政策制定与协调,对此可借鉴台湾和香港地区“重文化、轻建设”的有益经验,建立一个面向全省建筑文化特色的全盘协调机构,负责统一策划、宣传和推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在立项扶持方面,鉴于当前对文化类尤其是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扶持偏少的状况,应有导向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设立相关扶持基金,特别是要资助那些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并据此构建常态化的扶持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当前有关人才特别是熟知地域建筑传统工艺的匠师极度稀缺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不仅要通过改善福利待遇和业务保障来激活其从业积极性,以此为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输送新鲜血液和储备人才资源,而且还要加强规范化操作等的业务培训,重塑现有专业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从人才制度层面推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东南大学李海清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艺术的江苏模式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上一篇:踏歌而行 典藏四川 下一篇:后生可畏,科雷嘉“撞”出合资SUV车型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