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农广校:和风麦浪领航员

时间:2022-06-06 08:04:38

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大批的新农民,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庞大的农民群体要整体推进,融入现代社会,成为有知识、有文化、讲文明、懂科学、会管理、知信息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远大工程,而作为主阵地的农广校,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及学历提升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培育主体,农广校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寻找一条适应时代特征的农业培训教育之路,是摆在全体农广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湖南省常宁市农广校是一所成人职业中专学校,主要进行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秉着团结务实创新的精神,全体教职工奋力拼搏,开拓进取,乘风破浪,始终把“发展”作为建校主题,在办学中走出了一条培训、职教两手抓两手硬的特色之路。

一、点亮探照灯,以阳光培训工程,照亮农民新出路

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2009年来,农广校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举措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也是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根据市场劳动力的需求,在原有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上,农广校开设了农产品加工、机防手、建筑、乡村旅游、农村合作组织等新专业。先后在盐湖、兰江、胜桥、柏枋、蓬塘等地发放教材、投影展示、开课培训。学员期期满座,效果斐然。培训后学员回访密切,寻求帮助,农广校又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帮助解决。2009―2015年,农广校按照就地培训、就地转移的方针,共举办阳光培训98期,培训6241人。此外农广校争取到了农民工培训项目,填补了外来务工农民不能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空白;承担了农民扶贫培训项目,对塔山、东江、和群等贫困村进行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

二、稳守方向舵,开展多种培训,打造新农民

2007年,常宁市启动了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常宁市农广校就成了新型农民培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的主阵地。

1. 因材施教,开展专项培训。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基地之一,农广校承担了6个村的任务,在接受任务之后,迅速入村调查,以各村的主导产业,确定培训内容,确定40名基本学员。针对各示范村的不同情况、不同培训产业,选调优秀教师作为讲师团成员,编制培训资料、讲义。对各村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生产技能,每年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50万元以上。

2. 多管齐下,大力开展其他涉农培训。在培训农民技术技能的同时,农广校积极开展其他各类培训,内容涉及扶贫培训、农业综合开发培训、移民培训、生态家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等。2010―2012年,在全市27个乡镇(办事处)167个村实施的各项培训中,农广校推广现代农业先进技术26项,培训农民1.8万余人次,创办农业经济实体示范样本基地28处,总面积8800亩。

3. 联合交流,大力举办函授学历教育。常宁市农广校先后开设了种植、养殖、会计、乡村综合管理、农业工程、农村经济管理6个门类30个专业,累计培养中专毕业生4295人,有1400人成为常宁市乡、村干部的种养专业户。同时敢于冲出地域局限,近十年来先后同湖南农大、湖南科大、湖南工学院、湖南医学院、南华大学、衡阳电大、西安财政学院等院校联合举办大专、本科学历教育。

4. 趁热打铁,掀起大培训热潮。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农广校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在全市持续开展大培训,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先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艺大培训、田间课堂信息大培训、春耕备耕实用技能大培训、库区移民工程致富大培训、农业综合开发科普大培训。通过各式各样的大培训拓展了广大农民的视野,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力量,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探索新航路,推行中职教育,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作为湖南省中职办学试点学校,常宁市农广校多次组织全校教职工献言献策,将开展全日制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作为学校发展之本。

1. 推广宣传,度过开学招生关。在确定开办中职教学之后,学校在每一期举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向参训学员介绍学校的办学转型,并对全市600多个村的村干部宣讲了学校中职招生的有关事项,通过培训学员在农村阵地的广泛影响,大力营造学校招生氛围。经前期充分准备,今年5月8日,学校分为9个招生小组,按照区域划分,马不停蹄奔赴全市各所中学实施招生工作。

2. 狠抓建设,攻克设施关。为适应教学发展新常态,2014年学校办公教学主体楼房重新装修改善,更换门窗,修缮厕所、停车坪等基础建设;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申请配置了现代化教学设施,配备组建有50台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室一间,配备200套学生课桌椅,添置投影仪、音响、摄像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教学设施2套。同时接入了千兆光纤,确保新形势下培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3. 理论实践,拿下教学关。一是围绕发展热点,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会计、农村经济管理、现代观光农艺专业,精选教材,合理编排课程,针对涉农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近年来农广校依托当地教学实训基地,利用当地特色产业和学校资源开展边学边实训的教学,如:罗桥镇上湾村的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宜潭乡塘湾村的红提基地;洋泉东桥杨梅种植基地;松柏镇大渔村的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西岭镇桐江烟叶生产基地等六大基地。二是联系规模较大的毕业实习基地,先后同韶之红太空农场、屈原惠众农科集团、岳阳樟树港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订单培育合作教学。

4. 培育“双师”,不惧师资关。一是推行教师资格证上岗制,执行双师型教师教学。从纳入教育系统开始,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目前全校已有12人取得教师资格证。二是执行输出深造机制,积极参加国培省培和远程教育培训:近两年来,农广校外派1位教师参加由中央校组织的学习,外派3位年轻教师参加省校组织的为期3个月的培训学习,6位教师参加省校组织的短期培训,15位教师参加市校组织的脱产学习。同时还有一大批教师参加了网络远程教育。三是校本研训,开展校内教学练兵:要求每位教职员工从教案选题,到课件的准备全部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同时开展教学工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本次校内教学练兵,教职工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四是聘请专业教师,对专业技术精、课程难度大、实践操作强的教学内容,学校定期聘请湖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来学校开展课程教学,帮助学员解决生产生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五是招聘特岗教师,对学校开设的基础课程,学校向市局申请,选派一些特岗教师来学校担任基础课程教学。

5. 争取扶持,突破资金关。农广校积极争取教育局及市政府扶持,近两年来市教育局对农广校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市政府对学校给予了政策倾斜。农广校邀请衡阳市教育局领导来校调研,对学校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通过校校合作,获得了省农广校及湖南农大的支持,省农广校对学校中职办学提供实训基地,省农大对学校对口升学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四、寻找藏宝地,面向市场需求,引领农民就业致富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使广大农民群众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获得财富。农广校的培训,是要农民群众获得实打实的好处,能否就业就成为培训的重要标志,也是培训机构能否吸引生源的名片。常宁市农广校立足农村,改革办学模式,扩张安置网络,成为农民眼中的“点金石”。

1. 量体裁衣,面向两个市场推行订单培训。农广校为实现学校输送的劳务与市场的需求有效对接,瞄准沿海发达地区和本地新兴工业园区两个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专业和内容,大力发展订单式劳务,实行按需培训,按需输出。

2. 力学笃行,注重实践提升农民素质。要洗去泥土,变为蓝领,成为白领,甚至蜕变成“金领”,就需要在培训中学到真本事硬功夫,农广校加大投入,改善学习培训环境,添置电脑,建设了高标准的微机房,通过校企联合的办学路子,租用实习实验车间和生产线6处,使学员置身于“准工作状态”。在狠抓技能实践的同时,更不忘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技能,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衣食住行入手,使学员掌握必要的城市生活技能,使学员更迅速地融入企业,融入社会。

3. 因地制宜,向本土企业转移劳动力。近年来,常宁市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工业主题,紧紧抓住“中部崛起”和沿海产业带转移的机遇,加速推进“三化”进程,城市发展迅速,一些大企业、大项目纷纷落户常宁,用工需求剧增。常宁市农广校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信息,组织相关农民开展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就地转移安置,使农民离土不离乡,既照顾到了家庭、农事,又减少了转移就业的成本。与一些急缺劳动力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基地培训与用人单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结业后统一上岗就业,建立了长效的合作机制。

4. 守望相助,跟踪服务构建就业安置网络。做好学员培训后的跟踪服务,联网建档,随时掌握劳动力的去向,为输出劳动力做准备。在就业安置上严格把关,学员满意度低的企业不进行输送。成立专门机构,提供协调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保证,心理咨询。

植根大地,天道酬勤。2008年,常宁市农广校被湖南省授予“农民素质教育先进工作单位”;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201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2011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农技推广奖。常宁市农广校从默默无闻,到硕果累累,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靠的是上级对学校的扶持,靠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的热爱,靠的是常宁农广人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信念。

聚焦三农,服务三农,用时代的眼光去看风云变化,传授科技和知识,让土地丰饶,让农民致富,让社会更和谐。常宁农广校像一位勇敢的领航员,身前是风雨,身后是阳光,是和风、麦浪和稻香。

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宁市分校

上一篇:怎样运用音乐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下一篇:中国古玩市场调整净化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