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需练内功

时间:2022-06-06 07:39:50

中资银行需练内功

外资抢滩中国市场

显然,外资金融机构看到中国履行了入世时的承诺,并且也注意到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以此为契机,很多外资金融机构也加快了深入中国的脚步。

早在3年前,上海外资银行的触角已伸向江苏,大量优质客户正在转移,省内银行贷款因此骤减。南京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离开交通银行等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申请贷款的例子。随后当地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进而形成所谓的“爱立信事件”。据称,其中涉及贷款金额高达19.9亿元。

“爱立信事件”的焦点集中在是否办理“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上。据交通银行介绍,南京爱立信公司曾与中资银行进行回购性应收账款债权转让业务。此种业务是爱立信公司以应收账款作为债权抵押向银行贷款,如果应收账款到期没有收回来,爱立信公司必须将此债权回购,损失由爱立信公司承担。为了转移风险,爱立信公司向中资银行申请办理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就是由银行买断其应收账款,全部承担买方的信用风险。如果通俗地解释,就好比银行用3000万元买断其他企业应该支付爱立信的5000万元货款的债权。假设还款期为若干年,到期银行收回2000万元,则赔掉1000万元;收回4000万元,则赚取1000万元。而最后的赔赚都已与爱立信无关,它只是提前得到变现。

由于国内保险公司无法对银行买断的应收账款提供债权保险(国际惯例应由保险公司与银行共同分担此项业务的权利和风险),因而中资银行无法满足爱立信的要求。于是,爱立信公司就转投承诺提供买断的外资银行。时至今日,爱立信事件已成普遍现象。

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10月末,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和223家代表处,其中10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已有24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外资银行在发展自己的过程当中,已经可以向中国的市场投放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这相当于我们原来国内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3倍以上。

2004年10月、11月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德意志银行分别在北京成立分行;花旗集团则积极在中国构建混业经营的平台,银行、保险、投行业务一个都不能少,由花旗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旅行者保险公司和一家中资公司共同组建的花旗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将于2005年初正式成立;另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积极在中国构建混业经营的平台的同时也表示:“在未来5年内,汇丰的所有业务都将进入中国。”

外资银行的进入,当然引起了中资银行的高度警觉。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关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向。从2002年开始,他们一直在对外资银行进入后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詹向阳表示,他们通过研究后认为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有三点,

第一,外资银行渡过了前些年的衰败期,也就是“脱媒化”之后,“凤凰涅”般重生,完成了从分业向混业经营的转变,竞争实力大为增强。而中资银行正处在衰败期,存款受到股市、基金等行业影响,混业经营在中国又受到法律的限制,中资银行仍然在寻找脱媒的方法。

第二,外资银行的市场化程度更高,而中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原来的行政色彩严重,市场化才刚刚开始,外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银团贷款、中间业务方面以及产品营销、定价和规避银行风险等方面有优势,中资银行在这些业务领域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第三,中资银行70%~80%的收入来自利差收入,利率市场的波动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很大,而外资银行的收入已经多元化了,对利差收入的依赖相对较小。

詹向阳介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首先选择的都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些城市都是中国金融资源丰厚的地区。在签订入世协定的时候,外资银行就已经圈定了这些地区。当这些外资银行在这些大城市占稳脚跟之后,就会想办法将中国优质的金融资源抢走。

配合这种战略,外资银行在这些大城市设立分行和代表处的同时,还积极参股中资银行,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参股10家中资银行,如交通银行、南京城市商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等,这些被参股的中资银行,基本上是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5月,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成功收购了深圳发展银行17.89%的股权,深圳发展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由外资控股的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年底,来自美国新桥投资方的蓝德彰开始出任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

利用国内银行的壳资源,外资银行可以不必辛苦地去建设营业网点,就可以获得中国优质的城市金融资源,目前外资只占中国银行业的1.3%,而中小商业银行的份额占中国银行业份额的20%~30%,未来中小城市银行上市之后,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买中小城市银行的股票来达到其迅速扩大在中国市场份额的目的。

外币投融资、理财等业务是外资银行的强项,人民币业务则是外资银行的劣势,然而近年来,外资银行利用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正在获得人民币资源,一旦作好了人民币资源的准备,外资银行在消费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以及在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优势也将发挥出来。

更加注重合作

尽管已经看到了中外资银行竞争的苗头,如人才竞争和针对高端客户的竞争已经展开,并对未来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形势感到担忧,但詹向阳同样也认为,合作比竞争更有效,中国的金融市场很大,国际金融市场更大,中外资银行之间还没有到贴身肉搏的境地,相互之间的合作空间远大于竞争。

詹向阳介绍,由于国际国内业务、本外币业务之间的中外资银行的互补关系,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可以出现“双赢”的局面,中国工商银行和外资银行建立了全面的业务合作关系,如和高盛合作,共同来处理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资产;中国工商银行帮助外资银行进行人民币结算业务和现金管理等业务。

荷兰合作银行北京代表处副代表袁林告诉记者,目前荷兰合作银行北京代表处的工作更倾向于和中资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推广金融业务和针对中国客户的金融服务。中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客户管理,而外资银行的优势则在于产品的设计定价和风险控制,中外资银行合作可以根据客户的投资收益要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汇丰银行中国区总部的一位管理人员介绍,外资银行对自身在中国开展各项业务的优势和劣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在策略选择上也会更有针对性。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化的网络,可以提供全球化的服务。同时外资银行有着很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而目前中资银行普遍存在坏账严重的问题,各类制度还不十分健全。

当然中资银行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拥有完善的营业网点和服务网络,和一些大的本土客户已经建立起了长期合作的关系,甚至是战略伙伴关系等。

这位工作人员认为,随着中资银行的改革,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将会增强。而外资银行在完成了在中国大城市的布点之后,在中国的发展将会变得比较谨慎。外资银行将会寻求在更多领域和中资银行展开合作,这种合作既包括产品合作,如联合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也包括业务合作,如共同为一些大客户开展融资业务等。而参股中资银行则已经成为中外资银行之间最亲密的接触。

国内银行需炼内功

“入世之初,我们其实并不慌张,还相信自己的优势,现在的紧迫感则更强。”一位国有商业银行人士说。

面对外资银行近乎咄咄逼人的攻势,中资银行守土有责。应该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中资银行一刻也没有放松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其中最可喜的成绩是,到2001年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首次出现双下降。余额比年初下降907亿元,比例比年初下降3.省略

上一篇:天山信使的特殊考验 下一篇:电子银行非完全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