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集结所为何来

时间:2022-06-06 04:33:21

编剧集结所为何来

前不久,一家叫喜多瑞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引起业内关注。它是由20名国内一线编剧出资组成,CEO为职业经理人,借鉴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方式组建。除了卖剧本,公司还将涉及艺人经济、电视剧制作等相关业务,编剧将完全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

该“编剧贵族俱乐部”的股东名单上赫然可见《奋斗》编剧石康、《亲兄热弟》编剧彭三源、《家有儿女》编剧费明、《鹿鼎记》编剧高大勇、《铁齿铜牙纪晓岚》编剧汪海林等名字――这些人每人都至少有一部得过收视冠军的电视剧。有“中国第一编剧”之誉的邹静之为该公司的艺术总监。

较之此前编剧们只是在两次会议上喊的维权口号来说,这次成立公司吹响“集结号”似乎更有现实意义。因此也有人说,编剧群体从没人注意到开始受到关注,从几千一集的剧本到一集万元乃至十余万,从召开维权会议到终于有绑成“筷子”的公司成立――中国编剧的力量正逐步显现。

那么,中国编剧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电影电视中,电视剧编剧为数最多,近两年中国年产剧万余集,但却没有出现一部《大长今》那样的赚钱机器。抛却中国目前整个影视产业的内容并没有实现价值最大化以及体制机制上诸多问题,即便不是明眼人也能看到这么多电视剧里大部分都是烂剧,这即使不能全归罪于编剧,恐怕也脱不了干系。坦率讲,若效仿美国编剧进行集体大罢工,中国编剧恐怕也没有什么资本进行谈判。更遑论还有大批民间“选手”正伺机以待,们也更有机会走上台前,后继绝对不会乏人。

行业里有太多的“革命家史”:“拖欠稿费”、“不付稿费”、“不署名”等“冤情”颇值同情。但如果你只是中国成千上万名编剧中的普通一员,那就不要寄太多希望于“编剧”公司拯救你于“水深火热”。类似公司之所以不能成为广大编剧群体的救世主,简言之:中国的优秀编剧屈指可数,而大部分编剧的实力决定了他们尚不具备议价能力,不仅是个人不具备,即便“打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说,开更多“编剧”公司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若仅这一家公司收录几百乃至上千名资质平平的编剧进行“捆绑销售”,竞争力也有限。毕竟,这个行业人多未必力量大――当然,仅就“公司”来说,如果进门交人头费仍然有利可图。除此,该“公司”的最大贡献可能就是――有望提升旗下屈指可数的一线编剧们的话语权与商业价值,但对整个行业来说仍是望梅止渴。一个人要想得到尊重首先要充实自己的实力,一个行业亦如是。

当然,对于很多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来说,“公司”的成立毕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外也保障了一些靠谱的人做编剧的事儿,有望树立起编剧业的金字招牌。若该公司对资源调配得宜,成长为一流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并非没有可能。除此,以往人们总爱说中国编剧没有“组织”,至少这家公司的成立正试图体现“组织”的力量,但这力量到底有多大还要以观后效。另外,从保障编剧利益促进影视行业健康发展来说,让公开透明的市场说话好过“计划”调配与“黑市”交易,长远讲意义似乎也颇为深远。

上一篇:《玩命快递3》登顶情人节 下一篇:“零号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