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时代”怎么看

时间:2022-06-06 04:17:00

“亿元时代”怎么看

2009年秋拍最引人关注的话题就是内地因亿元书画作品的拍出,而昂首跨入“亿元时代”,那么,相关市场人士又是如何看待这样一个时代的呢?

不确定性和风险更大了

陈东升(嘉德拍卖公司创始人)

秋拍出现亿元价格是在古画和古书法上,这是值得高兴的,是合理的、健康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画是一直这样走过来的。只不过价格涨得太快,大家一定要冷静。投资的原则就是人家冷静你疯狂,人家疯狂你冷静,现在太快了,你就需要冷静。市场接下来会怎么样?会有10件亿元的作品出来吗?会有50件亿元的作品出来吗?市场还没有这个力量承接。这又让人有点担忧,可能市场会在此后出现一个盘整。而且,这次进入亿元时代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4万亿元拉动内需投资下去了,市场流动性太强了。钱太多的结果就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像一级市场的天价地王现象,二级市场的房地产价格,再有就是艺术品。艺术品进入亿元时代和房地产一样,也是资产迅速膨胀的表现。以前艺术品价格和经济关系不大,市场还属于收藏型的市场,现在随着企业家进入,把艺术品作为投资行为,艺术品与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市场资金情况错综复杂,从好的一面说,这些资金的进入会促进市场繁荣,从不好的一面看,会出现价格错位、画家意识错位等现象,同时不确定性和风险都更大了。

遭遇机构抛盘怎么办

焦安(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副总经理)

对亿元时代的到来,我是既担心,也不担心。所谓不担心,就是我对中国的经济回暖比较看好,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有。现在的问题不是危机,而是通胀了――CPI转正,石油、黄金价格上涨……相比之下,艺术品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手段。黄金随时可以买到,好的艺术品却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增值很快,还可以抵抗风险。因此,艺术品在市场上虽会有短暂的回调,但基本的趋势是一直向上涨。

艺术品市场中存在一个变化,以前是行家收藏,像马未都的年代,用工资就可以做收藏了;然后是富豪收藏,2005年后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是富豪在做,是新生代,富二代在做,艺术品价格在这一波中增长非常快,这些人对艺术品未必精通,而是把艺术品当作投资做,这种情况到了今天又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基金开始进来了。过去艺术品市场资金进入是单个老板的方式,现在变成一个老板募集一笔钱进来,以组织基金和机构的方式来买。这种基金的好处显而易见:如果单纯一两个富豪看一件作品,可能会觉得价钱高,但是大家把钱合在一起,买一件东西就不算什么了。

但是,我所谓的担心也来自这里,因为基金的性质决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基金买了东西以后,过三五年就要回报投资人,就要抛盘。他抛了,谁来接盘?现在价格上涨得这么快,再过两年怎么办?这是需要观察研究的,是不是上得太快会有问题?是不是需要对基金进行管理?在国外,把拍卖当作类金融来看,我们还缺乏经验,比如,基金进入是不是有个准入,退出制度,怎么也要知道你的规模,你什么时候进入,什么时候退出……在股市我们看到,一些大规模资金退出带来很大的起伏,像机构炒一个股票,三个月炒完后,这个股票价格啪啪下跌。现在机构买东西一件到了一两个亿,它撤出的时候,谁来接盘?我们不希望艺术品出现这样的问题。

艺术品市场可能翻天覆地

易苏昊(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总经理)

出现亿元价格我不担心,而且我认为这只是刚刚开始。因为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变化是由中国财富变化决定的。以前中国艺术品价格低,不是真不值钱,而是中国拥有财富的人太少。现在收藏家花1亿元买东西了,这是巨大的变化,说明跨时代了――中国艺术品真正进入了商品的时代。当然里面还有内地市场一些特定因素起作用,像海外瓷器卖得好,内地字画卖得好,这是特殊因素在起作用。

今天的市场上,齐白石一张作品动辄上百万元,精品上千万元。我会觉得涨得太快吗?不会。我一年征集作品要坐60趟航班,我找不到东西就知道价格会是什么样。过去是供大于求,也就是拿着东西的人找钱――求你了,快买我的画吧……现在反过来了,近段日子好几个人打电话给我,说想要张齐白石的画,200万元,4平尺左右,问我有没有,我说没有――有我还想买呢!哪儿找去啊?

秋拍的时候,我们打头炮,压力很大,后来发现秋拍根本不是一家两家拍得好。我们拍完了以后,我去了上海敬华一看,一本册页,48开,综合看价格260万元,结果卖了700万元。再到杭州去看拍卖,黄胄一张画,我觉得28万元可以了吧,没戏,38万元。价格高了吗?可是你要知道,现在基金还没进来呢。基金进来买什么啊?就是这些珍稀艺术品。个人的钱现在还是钱,将来呢?炒股的人都知道,在股票市场,一天几百个亿进出可能连点浪花都不起,但艺术品市场,基金一进来,不多说,就进来50亿,艺术品市场将翻天覆地。

还有,所谓上亿价钱的东西是尖子,是精品。今天这个市场是怎么支撑起来的,我给你举个例子。一张张大千的画,最后8500万元成交,这是一个人拍下的,但是价钱在五六千万元的时候是7个人在举牌,每个人叫那一口儿的时候,他是认为值才举,所以一件拍品的价值不是一个人认同,在3500万元的时候可能会有30个人买,这就是支撑。现在进场的新兴买家,你都不认识。这些新买家更加理性,由于买东西的金额越来越大,所以就需要一个很好的参谋队伍,需要在拍卖之前作充分准备,没有人瞎买,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不是东西值钱了,是钱不值钱了

刘尚勇(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

我觉得亿元时代没有泡沫,也无所谓好坏。中国书画原本就是在不断提升价值,只要没有大的动荡,就基本上是沿着30度到45度的斜线上涨。现在是有一个特殊问题,那就是正好遇到了金融危机。为了对付危机,货币投放量的加大引发了很多变化。

艺术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跑赢通货膨胀。你观察一下,所有上亿或者几千万的作品,以前都卖过。举个例子,2008年标价600万元一张的董其昌的画流拍了,到了2009年秋拍拍出了4000多万元。那我们问,怎么这画去年还不值钱,过一年就值钱了呢?是这张画发生新的文化价值了吗?没有啊,还是这件东西,作者是董其昌,是明代的,没有新的价值出现啊。那凭什么600万变4000万?这不是有泡沫,而是钱太多了,不是东西值钱了,而是钱不值钱了。随着经济领域几万亿的投入,更多的钱进入市场,尤其是有钱的人获得了更多的钱之后,在很多投资限制的基础上,在股市、楼市之外,需要新的投资渠道,这样就出现了“替代效应”――多少买点艺术品吧。艺术品拍卖是一个微型行业,哪里经受得了这么大的钱的冲击?所以马上就把艺术品炒翻了,这并不是说东西一定好到了什么程度。

从价格上看,好像确实是高了,但按道理也应该高啊,只不过是提前高了,缩短了上涨的时间。这对于固有的收藏家来说,以从前的价钱现在买不到东西了,可能是件遗憾的事,但他也可以把手里的东西变现,卖出好的价钱。所以说,亿元时代到底是好是坏,主要是分对谁说。像600万元没卖掉,转眼4000万元卖掉了,那肯定是好事。另一个角度说,花4000万元买到东西的人,他也高兴啊。

过去我们总是问,鉴定谁说了算?现在的问题变成了,艺术品的评估定价谁说了算,其实就是出钱的那个人说了算,因为稀有,因为唯一,谁出钱,谁就是定价者,这也是拍卖行业的特点。拍卖场上的艺术品不是我们的普通商品,有一个值不值的概念,它是也值,也不值的概念,因为它是一个思想观念,你能接受就值,你不接受就不值,今天接受了今天值,明天不接受了明天就不值,特殊的商品就特殊在这里。

在我们的历史上的很多画,当初就不是商品,也不是为了卖才画的,它的价值是我们今天市场上想拥有他的人决定的。像“”时期的画,现在成了商品了,是红色经典了。有人就说,这么粗糙,怎么能值这个价?价格跟粗糙有什么关系啊?两回事。迄今为止,全世界各种试图为艺术品定价的经济理论都失败了,为什么?因为没有经济理论能为艺术品定价,只有这个行业中,一件东西的价格可以上天入地,几千万到几百万,谁是泡沫啊?

责编 晓 寒

上一篇:藏传佛教艺术品市场 专家眼中的巨大风险 下一篇:聚艺术精品 弘民族文化 创艺术圣殿 扬民族精神